時間:2023-02-13 21:24 來源:網絡 閱讀量:14955
枇杷隆冬開花,清香怡人;初夏果熟,甘酸可口;一身入藥,清肺和胃,詩家因之傳風雅,醫家借此濟世人。
清肺止咳枇杷葉
“枇杷葉果似琵琶,陰密經冬開白花。酸汁啖來真可喜,微凈毛去始無差。胃家止嘔姜堪入,肺部消痰蜜更加。猶記詩人楊萬里,荔枝金桔共相夸。”(清代趙瑾叔《枇杷》)枇杷葉是常用的止咳平喘類中藥,兼有和胃止嘔之效,治療肺燥咳嗽常用蜜枇杷葉,和胃止嘔常用炒枇杷葉。枇杷與盧橘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但枇杷葉又名盧橘葉,其中還有一個和蘇東坡有關的故事。蘇軾《惠州一絕》詩曰:“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贈惠山僧惠表》詩曰:“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么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從此,人們便將枇杷也稱為盧橘。
“傾筐呈綠葉,重疊色何鮮。詎是秋風里,猶如曉露前。仙方當見重,消疾本應便。全勝甘蕉贈,空投謝氏篇。”(唐代司空曙《衛明府寄枇杷葉》)枇杷葉味苦、微辛,性微寒,歸肺、胃、心經,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重慶堂隨筆》載:“枇杷葉,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
“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支分與核,金橘卻無酸。雨壓低枝重,漿流水齒寒。長卿今尚在,莫遣作園官。”(宋代楊萬里《枇杷》)枇杷葉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氣之功,能清肺化痰以止咳平喘。枇杷葉配伍桑葉、牛蒡子、前胡等,可治療風熱咳嗽;單味制膏服用,或配伍黃芩、桑白皮、前胡等,可治療肺熱咳喘、痰黃質稠;配伍桑葉、麥冬、苦杏仁等,可治療燥熱咳喘,咯痰不爽,口干舌紅;配伍阿膠、百合等,可治療陰傷肺燥、干咳氣急或痰中帶血。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杜甫《田舍》)枇杷葉苦降性微寒,入胃經長于清胃熱,能降胃氣而止嘔逆。枇杷葉配伍黃連、竹茹、蘆根等,可治療胃熱嘔吐呃逆、煩熱口渴;配伍生姜、橘皮、竹茹等,可治療中寒之嘔逆。
枇杷樹上良藥多
“擊碎珊瑚小作珠,鑄成金彈蜜相扶。羅襦襟解春蔥手,風露氣涼冰玉膚。并世身名揚氏子,舊家門戶北村盧。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淚濕無。”(宋代方岳《枇杷》)枇杷味甘、酸,性涼,歸肺、脾經,具有潤肺、下氣、止渴的功效,用于肺燥咳喘、吐逆、煩渴的治療。鮮枇杷肉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可治療肺熱咳嗽。
“種接他枝宿土干,花開抵得北風寒。蛹須負雪疑蜂蜇,毛葉粘霜若蝟攢。蕤破極冬懸蠟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凍香便覺飴如蜜,樹掩盧村月色寬。”(宋代董嗣杲《枇杷花》)枇杷花又名土冬花,味淡,性平,歸肺經,具有疏風止咳的功效,用于頭風、鼻塞流涕、虛勞久嗽、痰中帶血的治療。
“枇杷昔所嗜,不問甘與酸。黃泥裹余核,散擲籬落間。”(宋代范成大《兩木》)枇杷核為枇杷的種子,味苦,性平,有小毒,歸肺、肝經,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氣、利水消腫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疝氣、水腫、瘰疬的治療。枇杷核含苦杏仁苷,內服過量易中毒,甚至可導致死亡。
“枇杷花老洞云深。流水冷冷。藍田誰種玲瓏玉,土華寒、暈碧云根。”(宋代周密《風入松》)枇杷根味苦,性平,無毒,歸肺經,具有清肺止咳、下乳、止痛的功效,用于虛癆咳嗽、乳汁不通、風濕痹痛的治療。
“苜蓿草衰江館靜,枇杷葉老石泉枯。曲終明月閑歌扇,病去寒灰滿藥爐。”(宋代陳允平《己酉秋留鶴江有感》)枇杷葉露為枇杷葉的蒸餾液,味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和胃下氣的功效,用于肺熱咳嗽、嘔逆、口渴的治療。
“嘉名漢苑舊標奇,北客由來自不知。綠萼經春開籠日,黃金滿樹入筐時。江南漫道珍盧橘,西蜀休稱薦荔枝。千里梯航來不易,懷將余核志恩私。”(明代于慎行《賜鮮枇杷》)枇杷木白皮為枇杷樹干的韌皮部,味苦,性平,歸肺、胃經,具有降逆和胃、止咳、解毒的功效,用于嘔吐、呃逆、久咳、久瀉、癰瘍腫毒的治療。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