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08:26 來源:網絡 閱讀量:14508
動物的社會組織會影響它們的壽命。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獲悉,研究人員利用系統發育比較的方法分析了近千種哺乳動物,發現群居物種比獨居物種壽命更長。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哺乳動物有多種社會組織形式,如獨居、成雙成對、群居等。不同哺乳動物物種的最長壽命差異很大。比如有的鼩鼱最長只能活2年,而弓頭鯨最多能活200多年。
此前,對海豚尾狒狒等個體物種的學術研究發現,社會聯系強的個體比社會聯系弱的個體壽命長。同時,之前的研究也發現,群居生活可以降低被捕食和饑餓的風險,有助于增加哺乳動物的壽命。
“然而,對社會組織和壽命的跨物種比較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哺乳動物的社會組織和最大壽命之間是否存在共進化關系,目前尚不清楚。”論文合著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旭明承認,理解哺乳動物的進化對于闡明社會性和長壽之間進化關系的分子機制非常重要,但這些分子機制一直都不清楚。
這一次,研究人員分析了974種哺乳動物,并比較了預期壽命與三種社會組織的關系:獨居、成對和群居。“我們分析的群居物種包括亞非拉象、環尾狐猴、山地斑馬和菊蝠,獨居物種包括儒艮、土豚和美國東部花栗鼠。”周旭明說。
發現群居物種普遍比獨居物種長壽,例如獨居動物的北方短尾鼩鼱和群居動物的馬蹄蝠體重相近,但最長壽命分別為2年和30年左右。“這支持了哺乳動物的社會組織和長壽之間存在共同進化的觀點。”周旭明強調說。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94種哺乳動物的轉錄組,確定了31種涉及激素和免疫的基因和相關通路,這些基因和通路一般與社會組織和壽命有關。
周旭明說,這項研究表明,長壽的進化取決于社會組織的進化,也就是說,在哺乳動物中,社會組織和長壽之間存在相關性進化。同時,這項研究也為闡明社會壽命與長壽進化關系背后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