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01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6314
紅花又名紅藍花、草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多為種植,主產河南、浙江、四川等地,每年五六月份開花,頭狀花序顯得又紅又大,為血中要藥。其性味辛溫,含有紅花黃色素及紅花苷。紅花苷經鹽酸水解,得葡萄糖和紅花素,另含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婦女經閉、產后惡露不凈、瘀血作痛、癥瘕、癰腫、跌打損傷等癥。《本草匯言》曰:“紅花,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藥也。”《藥品化義》載:“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于辛溫,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紅花煎劑有降壓、降脂的作用,除了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擴張血管等作用外,對處于缺血、缺氧狀態下的腦組織有保護作用,可以維護血腦屏障及神經膠質細胞,改善腦功能,減輕腦水腫,增強心臟耐缺氧能力。臨床觀察表明,紅花注射液能使受損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降低致殘率和復發率。
臨床報道,用紅花制成5%的注射液,循經取穴注射,治療急慢性肌肉勞損有明顯效果;取干紅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紅花呈黃白色沉于瓶底后,用紗布過濾外敷,治療砸傷、扭傷所致的皮下充血、腫脹等顯效;用紅花500克加水7000毫升,約煎2小時紅花呈白色后過濾取液,再用文火煎約3~4小時,使其呈膠狀。使用時涂于紗布上貼患處,敷以消毒紗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治療褥瘡;用紅花15克,郁金18克,丹參18克,瓜蔞30克,煎熬成流浸膏,再壓成30片,每次服10片,日服3次,4周為1療程,治療冠心病;取紅花和地骨皮各40克,研成細末,加甘油100克攪勻,涂于足底,每日2次,治療胼胝,換藥周余即愈;取紅花、蘇木、當歸各等分,加清水先煎紅花、蘇木,然后加入黃酒一盅,并當歸再煎,去渣取汁,食前溫服,治婦女經閉;外用治中耳炎可取紅花0.3克,枯礬30克,共研確細末,每次將少許藥末用紙管吹入耳中,有較好的療效。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