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3 12:44 來源:中醫中藥 閱讀量:17321
中藥的品種,一般指藥品的種數而言。品和種可以單獨作為中藥數目的計量單位,但多合稱作為中藥數目的計算單位。不過“品”還可以作為中藥分類的名詞,如《本經》中的上品、中品等。品種繁多也是中藥的一大特點,同時它在諸多的傳統藥物中,也是一大優勢。對于中藥品種的計數方法,各本草書籍不盡一致。有以條目為單位的,有以藥品為單位的。多數本草書籍,尤其是各歷史時期具代表性和綜合性的本草,多是以所載條目(往往一條中記有多(sa1)物種)為計數單位的;而少數本草書籍,如一些辭書,則多以藥品(如入藥部位)作為品種計數單位,有的地方把后者稱為“味”。可見,品、種、味,都可作中藥數目的計量單位,但通常以種或品種為主,其次是味,而單獨以品作計數單位者甚少。
中藥品種繁多,是由于中藥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中藥品種的發展,往往與祖國醫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越是古代,發展越緩慢;而越是接近現代,其發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經典之中,散記的藥物甚少,如《詩經》、《山海經》所載藥名,多為百余種而已。到了漢代,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則載藥已達365種;其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收載藥物就增加到了730種;唐代《新修本草》發展為844種;而后,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增至1744種;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集16世紀以前本草學之大成,收載藥物達1892種(實為1897種);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又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間藥物,使本草典籍所載藥物達到2600余種。然而應當指出,以上所舉各個時期的本草著作,其所記藥物數目,并非當時藥物的全部,但也基本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藥物的發展概貌。藥物品種增加最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以來,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后進行過三次全國性的中藥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國(除臺灣省外)中草藥資源的分布于品種,總計達12807種。
中藥品種的不斷發展,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是中藥品種從《神農本草經》的365種,發展到《本草綱目》的1892、《本草綱目拾遺》的2600余種,并不是簡單地數目的增加,而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的。就其發展的形式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搜集整理民間用藥經驗,不斷增加新的品種。
這是中藥品種發展的主要形式。如《名醫別錄》的形成,就是漢代以來眾多名醫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搜集整理當時民間用藥經驗而形成的。其他如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最典型的就是近年來我國多次開展的藥源大普查,從調查中搜集整理出新品種達近萬種。
增加原來藥物的藥用部位,擴大藥味新品種。
有些藥物首先只用其一個部位,而后來增加了其他入藥部位,形成了新的品種。如瓜蔞一藥,在《神農本草經》中,只有瓜蔞根,到了《名醫別錄》又增加了瓜蔞實,后世進一步又根據的瓜蔞實的藥用部位的不同,且其功效亦不盡相同,而將其分為全瓜蔞、瓜蔞子、瓜蔞殼等多個品種。又如在《名醫別錄》有忍冬藤一藥,當時中用其藤莖,后世進而用其花,到了明清時代,主要用其花,因而金銀花就成了新增品種。最典型的要算“蓮”了,在《神農本草經》中只有蓮實(即蓮子),到了《名醫別錄》又增加了藕節,后世進而擴大到蓮須、蓮心、蓮蕊、荷葉、荷梗、荷蒂等共15個部位入藥,增加到15個品種。
在古代本草中,往往把新發現的形態或藥效相近的藥物附在原有藥物之后,稱為附藥。如在宋代《本草圖經》的貝母藥圖中就附有葫蘆科的土貝母一藥(因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