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2 14:21 來源:網絡 閱讀量:19030 會員投稿
六十多年前,十萬開山者在太行山脈的絕壁上鑿壁穿石,歷經十年,修筑紅旗渠,引來漳水入林。六十多年后,曾經不斷的開山炮聲,如今變成年輕的聲音回蕩在太行山間,向繼往者們一遍又一遍講述曾經的那段崢嶸歲月。紅旗渠干部學院的90后優秀青年教師李媛,就是一名紅旗渠故事的講述者。與其他講述者相比,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渠四代”。
最初,只從照片上見過太爺爺的李媛,盡管聽過紅旗渠的故事,但年幼的她未能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意義?!吧闲W時我從課本的插圖上認出了太爺爺——浩浩蕩蕩修建紅旗渠的隊伍里,他和當時的楊貴書記走在最前面。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說,‘這是我的太爺爺,他修建過紅旗渠!’但向大家介紹后,就有同學問我,你的太爺爺是當時的縣長,你們家里會不會有很值錢的傳家寶?”好奇的李媛向家人詢問了同樣的問題?!爱敃r家人說有,但是存放在我爺爺家里。”李媛回憶道,“我在爺爺家看到了‘傳家寶’,就是兩個木頭箱子,還是空的?!笨雌饋碛植⒉恢靛X的木箱子,讓年幼的李媛很是納悶,兩個空著的木箱子怎么就成了傳家寶?“我爺爺當時說了一句話,他說你看這個箱子是空的,但里面是滿的。”“小的時候不太明白,后來我想,爺爺也許是在告訴我,雖然這只是一個木頭箱子,但它里面其實是滿滿的精神財富?!睗u漸地,李媛逐漸知曉了更多關于“李縣長”的故事。“爺爺告訴我,那時他雖然是縣長的兒子,卻依然穿著破爛的舊棉服,他小時也很不解,為什么家中沒有錢,不夠為他添一件新衣服。直到太爺爺去世,醫院外面來了很多不肯走的群眾,他才知道,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里,自己的父親每個月都會走訪一線,用手中的工資救群眾之急?!崩铈碌奶珷敔斎ナ罆r,除了兩只木箱子外,再無其他家產?!爱敃r甚至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不是自己的,這讓我深受震撼?!?/P>
“紅旗渠精神依然在我們年輕人身上”,在太爺爺李貴的身上,李媛感受到了紅旗渠精神中的無私奉獻,而在成為紅旗渠干部學院的青年教師后,李媛更理解了紅旗渠精神的內涵: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而如今,在紅旗渠畔,李媛每天向來自大江南北的學員講述紅旗渠故事,宣講紅旗渠精神。一遍又一遍向人們講述紅旗渠故事的她,清楚地記得一組數字: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動工,歷時近十年,削平山頭1250座,開鑿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座……而修建紅旗渠時,時任縣委書記的楊貴32歲,工地技術員吳祖太27歲,除險英雄任羊成31歲,“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17歲,當年修建青年洞的青年平均年齡30歲,“都與我年紀差不多大。”曾經的年輕修渠者們,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而如今,年輕的后繼者們,又如何看待紅旗渠精神?
“生長在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物質條件更優越,個人選擇也更多,但這反而需要我們像當年的修渠前輩一樣,去散發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爭精神?!崩铈抡f。在李媛看來,紅旗渠精神依然閃爍在年輕人身上?!白鳛榧t旗渠干部學院的青年教師,我們自身也是紅旗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李媛說宣講的工作看起來好像只是很簡單的講故事,但紅旗渠是一個歷經十年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學習、鉆研。在日常授課工作之外,李媛還積極參加學院團委組織的志愿宣講隊,走進機關單位、學校、社區,通過云直播的方式,廣泛宣講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的力量,正如奔流不息的紅旗渠水,激勵著每一個青年人不斷奮進。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