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20:14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10343
媽媽曾經學習中醫,后來由于照顧家庭沒有繼續深造,18歲時葉軒婷決定學醫,希望完成媽媽的心愿。從2010年來到上海中醫藥大學讀本科,到今年博士畢業、留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工作,她已經在醫學道路上堅定地走了10多年。
葉軒婷是中國臺北人。高一時,她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交流活動,第一次來到大陸。不到10天的行程中,她和同學們在上海的復旦附中、市北中學聽課,游覽了上海、杭州、蘇州的景點。上海之行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于這份親切感,高中畢業后她選擇到上海學習。
“第一次來上海,覺得上海和臺北沒有太大差距;如今我已經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覺得上海發展得非常迅速,電子支付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葉軒婷說,上海已經成了她的“第二故鄉”。“家里人常來上海看我,已經適應這里的氣候和便利的生活方式。”
對葉軒婷來說,選擇腫瘤科專業,是將自己的興趣當成了工作。本科畢業時,中醫的博大精深吸引她繼續深造。她說:“當時我發現腫瘤疾病越來越常見,自己和身邊朋友家中都有腫瘤患者,因此選擇這個方向進行研究學習。”
博士期間,葉軒婷專攻中西醫結合的肺癌治療。她將導師和科主任視為自己人生路上的貴人,“他們不僅在專業知識上很耐心地教導我,也給我很多學習和進步的機會,所以我能夠順利留在岳陽醫院工作學習。”
經過多年學習與培訓,葉軒婷對“行醫”的認識越來越成熟。
在學校讀書和剛開始實習的時候,葉軒婷形容自己“一腔熱血”,信心十足,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趕快學以致用、救治患者,覺得自己能從容處理所有問題。而在實踐中,她發現很多時候實際遇到的病例和課本上寫的不一樣。“經過幾年臨床工作的積累,我越來越覺得行醫需要更加謹慎、多方考慮,時間和經驗上的積累非常重要。醫路漫漫,十幾年學醫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醫生就是要在后續的臨床實踐中持續努力,一步步成長。”她說。
工作中遇到大小問題時,葉軒婷喜歡主動和不同的前輩醫生交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老師們可能不覺得是在教導我們,只是在與我們分享故事,但我總能從中學習到他們診斷或治療的一些思路。”她說。
在工作崗位上,每當患者癥狀改善,或者向葉軒婷表達感謝,她都會有成就感。她覺得,把興趣發展成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走上醫學道路。”
葉軒婷會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患者,時常回答患者關于飲食和生活注意事項的詢問。她說:“剛開始做醫生時我也不習慣,但久而久之發現,患者把我當作朋友。有時候醫生不只是通過藥來醫治病人,通過叮囑飲食起居,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我覺得這樣也很好。”
在上海生活,父母不常在身邊,葉軒婷的導師和科主任給予她很多的關心和安全感。她說:“到了陌生環境,如果周圍的人對我不管不顧,我一定會感覺無依無靠很孤單。而我的導師、主任還有師姐們都很關心我,給我很大支持。有句話講起來不太好意思,導師就像我第二個媽媽一樣。”
來上海學習工作十幾年,葉軒婷的家人一直很支持她,也對上海越來越熟悉。近幾年的春節假期,葉軒婷的家人選擇來上海和她一起過年。她說:“再過幾個月又要過年了,這次我們也會好好規劃,除了在上海團聚,還打算到周邊走走看看。”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