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20:26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11318
到大陸學醫,在鄭翔鴻看來,是一場尋根之旅。
一方面,他認為大陸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另一方面,他的祖上在200多年前從福建移居到臺灣。鄭翔鴻說,自己到大陸讀書并工作,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自2002年到成都中醫藥大學求學,修完本科、碩士、博士的學業并留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作,鄭翔鴻已經在大陸生活了20多年。作為一名執業醫師,鄭翔鴻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成都。
高考選擇中醫藥方向,鄭翔鴻是聽從了家人的建議。他記得,父親一位年長的朋友曾到成都中醫藥大學進修,這位長輩向他建議:學中醫藥可以到大陸。就這樣,他考上了成都中醫藥大學。
成都中醫藥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4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中醫學、中藥學本科畢業生和中醫藥碩士研究生,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位中藥學博士。學習期間,鄭翔鴻喜歡上了中醫藥。
因此,本科畢業后,鄭翔鴻決定繼續深造。2010年,他考取了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圓了在大陸當醫生的夢想。
真正讓這位臺灣青年對從醫事業有切身認識的,是博士階段的一項研究工作。當時,鄭翔鴻跟隨導師做感染性疾病方面的一個重大課題專項,導師派他前往四川瀘州,在當地一家醫院收集肺結核病例的數據。
那是一段令他難忘的經歷。鄭翔鴻接觸的很多患者家境并不好:有人乘坐數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瀘州看病;有人講話鄉音重,言語溝通障礙重重;有人文化程度低,認字不多,就診過程中困難不少。
鄭翔鴻心里滿是同情。他對接的58位患者來醫院就診時,他都一對一地帶著去復查、抽血、拿藥、取報告。他幫助患者與醫務人員溝通,一件一件地把事情辦好。
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年輕的鄭翔鴻建立了自己的口碑。鄭翔鴻的名字在幾位環衛工人的圈子里流傳,有人就是聽從了別人的建議來找鄭翔鴻幫忙的。
這讓鄭翔鴻有很大的成就感。在他看來,當患者從病痛中恢復,復診的時候說之前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這就是成就感。他說,幫患者解決問題是廣結善緣,是利他,也是利己。
這樣的經歷一直延續到他正式參加工作之后。2015年9月,拿到博士學位的鄭翔鴻留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作。他在工作中還是像學生時代那樣,帶著同理心與病患溝通。
新冠疫情期間,一位高齡老人在家中生病,擔心被感染,不敢出門就醫。家人聯系鄭翔鴻求助,考慮到老人的顧慮,鄭翔鴻遠程問診,指導家人購藥、用藥。經過一段時間,老人康復了。
幾個月之后,那位老人的家人專程來到醫院,當面向鄭翔鴻表達謝意。這讓鄭翔鴻感到意外,也讓他感受到了自己作為醫生的成就感。
事實上,這么多年來,鄭翔鴻已經收到了不少錦旗或口頭表達的感謝。他在感動的同時,也為這種珍貴的醫患關系而感慨。他給自己定下從醫的目標:要做一名良醫,而不是追求成為名醫。
2022年5月,在四川廣安突發的一波新冠疫情中,鄭翔鴻受醫院派遣,作為第一批流調溯源隊成員前往當地參加流調工作。這段經歷也讓鄭翔鴻感觸頗深,他感受到了國家以人為本、護航大眾健康的努力。
2022年11月,在紀念兩岸開啟交流35周年會議暨川臺交流融合展·敘活動中,鄭翔鴻被四川省臺辦授予“川臺交流融合突出貢獻臺灣同胞”稱號。
在大陸生活了20多年,鄭翔鴻感受到兩岸交流變得越來越便利。他記得,2002年來上大學時,乘飛機要經香港等第三地轉機,而現在直航方便極了。2008年他乘坐成都和臺北之間的第一個直航航班,飛機到達臺北松山機場時,還受到了“過水門”儀式的迎接,可見兩岸對更便捷交流的期盼。
現在,鄭翔鴻已經把成都當成家了。他記得今年國慶節假期后,從臺灣回到成都,經過邊檢時,工作人員詢問他到成都做什么,他回答說:“我回家。”
對方微笑著說:“歡迎你回來。”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