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1 00:47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9804
采訪潘中婷醫生時她剛做完一臺近視手術。
出生在中國臺灣的80后潘中婷,在北京讀書、工作已經20年了,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專長是屈光手術、兒童青少年近視眼防控等,出門診、做手術是她的工作常態。“近視手術如果患者配合得好的話,1個小時可以做8-10例。”潘中婷說,現在她每周有4個手術日,1個月大約完成60-70例手術。
作為眼科醫生,潘中婷似乎很喜歡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顏色。翻看她的朋友圈,除了與工作相關的內容外,潘中婷“曬”得最多的是自然界中“幾株不知名的小花”,或是自己種植的幾盆植物。
選擇學醫,對潘中婷來說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
潘中婷的父親也是學醫的。從很小的時候起,潘中婷就經常看到爸爸跟患者交流,父親在閑暇時間也很少休閑娛樂,經常看書、鉆研業務。“爸爸是以工作為樂的,他從小就跟我和弟弟說,將來一定要有一技之長,并能用一技之長幫助人。”潘中婷說,“后來我跟弟弟都學了醫。”
如果說潘中婷從醫是一種必然的話,那么到大陸求學工作則稍有些偶然。
高中畢業,潘中婷進入了臺灣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學習。當時,潘中婷父親一位朋友的孩子申請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讀書的機會,放假返回臺灣時,向潘中婷講述了在北京念書的見聞。
這次講述在潘中婷眼前打開了另一扇窗。躍躍欲試的她也想到北京去開闊視野。
家人十分支持她的選擇。
“我非常幸運。”潘中婷說,2003年,她順利地被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系錄取,從2008年開始專攻眼科,并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北京,我得到了很多同學、老師以及前輩的幫助,他們毫不吝惜地教我很多技術,我想,最直接的回饋就是留下工作。”潘中婷說。
畢業之后,潘中婷成了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一名醫生。
而留在北京讓潘中婷也收獲頗多。
“每次開國際會議,都能發現我們掌握的知識和醫療技術都是跟國際接軌的,”潘中婷說,而且在北京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更多病例,“這樣,我積累的經驗就更多,手術操作會更熟練,技術精進得就會更快。”
隨著醫術越來越嫻熟,潘中婷越來越感到醫生給病人的治療不僅僅是開藥、做手術,“好的醫治者,不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潘中婷說,要關注人的心靈,因此,病人找她做手術,她首先要耐心地跟病人聊一聊,雖然都是做手術“摘掉眼鏡”,但是背后的故事不一樣:有人是為了升學或者擇業,有人是想考軍校,有人是為了運動更方便,還有人是為了“終身大事”——“拍婚紗照時更好看”“為了去提親”。
從關注“病”到關注“人”,潘中婷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科普和防控上,特別是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很多家長近視防控知識掌握的比較少,如果有家長到眼科來就診,我就會給他們科普。”潘中婷說,利用就診時間進行科普,受眾還是太有限了,她在一家互聯網平臺上建立了直播間,每周一次線上科普,同時也把錄制好的科普視頻放在其他平臺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掌握近視防控的知識。
“很高興,我不僅像爸爸所說的掌握了一技之長,還能用這一技之長幫助更多的人。”潘中婷說,這是一種傳承,也是一份快樂和收獲,正如她在朋友圈寫的那樣:“患者恢復健康時的喜悅,是醫生獲得最好的回饋。滿足、感動、幸福,是難以言喻的。”
弟弟也跟隨潘中婷的腳步到大陸求學,現在在無錫一家醫院工作。
姐弟倆都在大陸工作,北京、無錫也成了一家四口經常團聚的地方。
現在,潘中婷已經不會像初到北京“第一次看到雪人”“第一次登上長城”時那么興奮,北京的冬天也不會讓她覺得那么冷了。
每一天遇到的人、每一天經歷的事慢慢累積,讓潘中婷融入這座城市,北京在潘中婷心中變得越來越溫暖,是那種家所特有的溫暖。
“我已經走過的人生中,有一半時間是在這里度過的。”潘中婷說。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