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7 22:13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7770
全球首支“重組戊肝疫苗”、全球首個用于乙肝臨床治愈的人工干擾素、第一支國產二價宮頸癌疫苗、肺癌靶向治療世界領先產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廈門正在以一種嶄新的姿態擁抱生物醫藥產業,提升競爭力,取得一系列亮眼成績。
記者在廈門蹲點調研發現,廈門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跨越式發展,與當地優質營商環境與優厚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二十年來,廈門通過“引種子、建苗圃、育大樹、造森林”的方式循序漸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為行業鍛造了一張閃亮的“廈門名片”。
引“種”入廈:“建圃護苗”成效顯現
2023年12月13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正式印發,新一代長效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被納入新版醫保目錄。作為長效“升白”藥物,這款注射液不僅減輕相關腫瘤放化療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降低了給藥劑量,減少了骨髓過度刺激的風險。這款注射液正是由位于廈門市海滄區的特寶生物研發。
1996年,為了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特寶生物聯合創始人孫黎與創始團隊從湖南來到東海之濱的廈門,創辦了這家以“把技術和知識轉化為產品,讓產品服務患者,實現技術和知識可以轉化為價值”為初心的生物醫藥公司。
在企業初創階段,公司需要更多經費購置先進設備時,政府有關部門主動對接,提出了“由國家出資購買相關設備,構建公共服務孵化平臺,由民營企業運營設備”的提議。很快,這些設備迅速購置到位,并由包括特寶生物在內的多家來廈創業的初創企業共同使用。
“對生物醫藥企業而言,研發一款創新藥周期長、投入大,這就對當地政策支持和產業規劃的連續性提出很高要求。”特寶生物副總經理陳方和回憶道,從公司創立至今,無論是市一級還是區一級的決策者都恪守著“一張藍圖畫到底”的初心,對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連續性的支持。也正是在這樣的戰略定力下,全球首個用于乙肝臨床治愈的人工干擾素在廈門誕生了。
有別于其他傳統制造業,因為產品生產需要嚴格資質,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往往具有“難以遷移性”,這也是廈門在進行產業培育時提出“引種建圃”的原因。而位于廈門市海滄區的廈門生物醫藥港就是這樣的“苗圃”。
“生物醫藥產業關乎人民健康安全,從研發到生產、流通,合法合規都是第一要求。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投入高、周期長、專業性強的特點,需要專門的、完善的產業環境加以支持。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生物醫藥企業很難像傳統產業那樣直接把現成的產能搬來遷去。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需要從早期項目抓起,堅持長期自主培育。”負責廈門生物醫藥港運營的廈門海滄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曄說,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廈門早早瞄準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以各種方式吸引了一批海歸和行業領軍人才入廈。今天,這些“種子”已然成長為諸如特寶生物、大博醫療、艾德生物等一批行業佼佼者。數據顯示,二十年來,廈門生物醫藥港已吸引入駐企業460余家,產業規模峰值突破500億元。
“育樹造林”:為生物醫藥產業保駕護航
2023年12月下旬,在艾德生物的包裝車間內,用于腫瘤基因檢測的產品正在進行最后的打包工作。這些產品將發往北京、上海、東京、新加坡等地的醫院。近年來,艾德生物在腫瘤基因檢測多種產品研發上拔得頭籌,獲得市場青睞。
2008年,艾德生物創始人鄭立謀懷揣“縮小中西方在腫瘤精準檢測方面差距”的夢想,從海外歸國,并在廈門創立艾德生物。作為“海歸”引入廈門的重要行業領軍人物,鄭立謀將公司的英文名定為“Amoy Diagnostics”,而Amoy就是廈門近代的英文“曾用名”,至今在海外仍廣為人知。
“引種”之后必須加以呵護培育,才有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廈門市全力為生物醫藥企業人才落地扎根提供便利。早在20世紀90年代,為解決人才落地的后顧之憂,廈門市就出臺了“拔尖人才”政策,像高層次人才評價認定、配套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個稅獎勵、配偶安置、醫療保健等一系列接地氣的優惠政策,為企業引才提供強大助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艾德生物總經理羅捷敏就是政策受益人之一,“像我這樣,我們企業還有不少員工獲得了市、區各項人才政策的支持,如今,這些人才已經成為企業的骨干乃至高管,我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除了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以外,也離不開廈門人才政策的加持和幫助。”
除對產業人才給予優待外,廈門以高效的行政審批效率和創新的政府服務能力構筑而成的優質營商環境,也為生物醫藥企業節省了大量政企溝通成本。
作為國內醫用高值耗材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的綜合性醫療企業,公司產品遠銷至澳大利亞、瑞士、俄羅斯、烏克蘭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因企業發展需要,將在全國多省市增設異地庫房。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海滄區市場監管局在了解相關情況后,主動作為,指派業務骨干專人指導企業準備申請材料,協助完成增設異地庫房的申請審批。據了解,該項服務已幫助企業成功登載171家異地庫房,大博醫療也成為廈門市設置外倉最多的企業。大博醫療在全國各省市設立171個物流平臺,構建了集安全倉儲、智能配送及數字分析于一體的雙向物流服務體系,為5000余家醫院提供高效便捷、全面優質服務。
在海滄區政務服務中心內,一個名為“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和企業“進不了窗口”事項服務中心格外引人注意。“這兩個服務窗口專門幫助解決企業沒法分類的一些行政審批事項,確保所有審批工作都有人管。”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主任黃素玉介紹說,兩年來通過這兩個辦事窗口已累計為區內49家生物醫藥企業解決涉及用地規劃、設施配套、政策兌現等訴求事項102件,全方位壓減企業與政府行政部門溝通成本。
作為廈門市現代產業體系四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22年,廈門生物醫藥產業產值、營收雙雙過千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045.87億元。廈門市共培育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1500多家,省、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1家,上市企業11家。
持續發力:提升廈門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
2012年,由萬泰滄海與廈門大學聯合攻關研發的戊肝疫苗獲批上市,這是全球第一支獲得監管部門批準上市的戊肝疫苗。也正是看中包括廈門大學在內的多家高等學府在產業研究領域的先天優勢,萬泰滄海不斷加碼在廈門的研發投資。7年后,由萬泰滄海研發的首支國產二價宮頸癌疫苗成功上市,突破了國外大藥企的壟斷,生產出了產量高、價格實惠的國產宮頸癌疫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3.57萬億元。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排行榜上,廈門生物醫藥港綜合競爭力已進入前十,且發展預期被市場持續看好。隨著廈門生物醫藥產業投資持續加碼,新產品也不斷問世,進一步反哺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在廈門生物產業協同創新創業中心內,科研人員在廈門市至微電子醫藥有限公司的研發實驗室里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后一道產品測試。由該公司研發的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儀及其配套試劑將在今年1月正式發售。從測試結果看,這套產品的快速染片能力已完全可以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作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初創企業,至微電子醫藥有限公司選擇落戶廈門也經過了創始人團隊的充分調研論證。“選擇廈門之前,有三四個城市的招商代表找到我們,但一番攀談后,我們一致覺得廈門‘產業鏈和人才高度集聚’的全面優勢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公司創始人邱世琪說,在一批“前輩企業”的率先垂范下,至微電子醫藥有限公司未來也會將營收主要投入研發中,加速產品的更新迭代。
廈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未來可期,但也需關注自身短板。“相較于北京、上海、蘇州等地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規模,廈門產業體量還有很大差距。”調研中,部分業內專家對廈門的產業發展定位有較為清醒的認知,此時談“高歌猛進”還為時尚早。
同時,由于生物醫藥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相對短小,原料、物流等環節成本占比較低,對研發創新能力要求極高,這在客觀上也對廈門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發揮科研機構“產學研融合發展”作用、提升醫療機構與創新企業的上下游協同能力,應該成為廈門在下一步提升生物醫藥產業城市競爭力的著力點。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