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7-04 06: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16427
近日在中日腸癌防治尖峰對話論壇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日本虎之門醫院等專家,圍繞“結直腸癌的預防、篩查和前沿治療”展開了深入探討和交流。據悉,該論壇由全球醫療咨詢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與日本虎之門醫院聯合舉辦。
定期腸鏡檢查預防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亞洲國家高發的典型癌種。據國家癌癥中心2024年發布的中國癌癥負擔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新發癌癥病例482.47萬,平均每分鐘確診9例。其中結直腸癌新發51.71萬例,在所有癌癥中排名第二。
“與歐美相比,我國的結直腸癌發病更具年輕化的趨勢,且直腸癌占比更高,尤其是中低位的直腸癌。”在論壇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結直腸癌外科主任顧晉表示。
直腸癌的誘發因素有哪些?顧晉指出,飲食不均衡,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運動少,肥胖;抽煙;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在論壇上,中外專家都反復提到了,建議普通人50歲以上開始做腸鏡檢查,如果腸道健康沒問題,可以三年做一次;如果有息肉問題,不管是否選擇在腸鏡中直接切除,一年后都需要再做腸鏡觀察。
相比其他腫瘤,結直腸癌與家族史、遺傳因素也密切相關。“如果家人及親屬中,有兩個或以上腸癌患者,或者有人在50歲前就患了腸癌,就意味著該家族成員的腸癌發生率高于常人。建議提前十年、也就是40歲開始做第一次腸鏡篩查。”顧晉說。
日本虎之門醫院副院長黑柳洋彌指出,腸鏡檢查是發現和處理結直腸癌的重要環節,有些息肉可以通過腸鏡進行切除,避免后期的手術。
盡全力保留患者結直腸功能
據悉,結直腸癌也是日本排名第二位的高發癌種,特別是中低位直腸癌。由于病灶距肛門括約肌較近,如何在提高治愈率的同時盡可能保肛,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重大挑戰。
“晚期癌癥不放棄!高齡患者不放棄!保留患者功能也決不放棄!”黑柳洋彌詳細闡述了這三個“不放棄”。據介紹,虎之門醫院80歲以上老年患者占比15%,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占比9.1%。上個月,黑柳洋彌為一位95歲的腸癌患者進行了手術,后者順利出院。
患者張先生就是一位受益于中日醫療協作的晚期腸癌患者。他通過盛諾一家介紹去日本相關醫院順利進行了手術。
據悉,在結直腸癌治療方面,日本整體5年生存率達76.5%。虎之門醫院的數據又大幅高于日本平均水平,尤其是晚期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日本平均水平為20%左右,但虎之門醫院達到40%至50%。
科技進步推動結直腸癌診療
“在應對重大、復雜疾病,尤其是中晚期癌癥時,患者第一時間找到最好、最適合的醫院和醫生至關重要。”盛諾一家創始人、董事長蔡強在論壇上說,尋求國際一流的醫療機構和專家團隊,可以幫助患者獲得最新的治療方法和技術,包括海外醫療咨詢建議、參與國際臨床試驗以及使用尚未在本國批準的前沿藥物和治療方案。“最關鍵的是采用多學科診療模式,整合各專科領域專家意見,共同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機會。”
黑柳洋彌認為,醫院在結直腸癌治療方面有優勢的原因在于,受益于微創手術設備和技術的進步。
“我們醫院99%的腸癌手術都是腹腔鏡微創手術,我本人已經10年沒有做過開腹手術了。”他說,虎之門醫院于2019年引入機器人輔助手術,目前機器人輔助下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結直腸癌的主流手術方式,加上AI輔助手術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為患者保肛、保神經的可能。
“對于直腸癌的保肛治療,手術技能很重要,高精度放射線治療等術前治療也非常關鍵。”出席論壇的日本虎之門醫院消化器外科特任部長上野雅資說。在他的帶領下,虎之門醫院直腸癌保肛率已提升到90.2%,只有不到10%的患者需要做人工造瘺。
“通過內科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有機結合,許多原本認為無法手術的病例也得到了成功治療。”上野雅資說。截至目前,他治療過的來自中國的患者數量超過百人。2023年,虎之門醫院共收治了1116名外國患者,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三分之一都是中國患者。
顧晉說,近些年來,我國抗癌創新藥快速發展,不少靶向藥物得以應用到了臨床上,國內也通過內外科合作讓不少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在論壇上,顧晉演示了手術醫生佩戴全息眼鏡,在影像術中導航確認腫瘤位置進行手術等方法。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