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13 15:17 來源:華商網 閱讀量:15849
緊急求助,ECMO小組迅速響應
小組成員立即行動,到達漢中后立即查看患者,經過仔細評估發現,患者自身較為肥胖,BMI達31.5,遠超正常人標準,心臟及血管負擔重。詢問家屬得知,患者夜間打鼾嚴重且不規律,可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上呼吸道感染后,咽痛未及時干預,感染蔓延至肺部,導致胸悶、嗜睡,加重肺部感染,形成惡性循環,出現白肺。當地醫院已給予抗感染治療,但效果不佳,遂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但氧合改善仍有限。
為打破惡性循環,治療小組決定實施ECMO治療。ECMO即人工肺,通過機器將血液引出體外,充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后回輸體內,保證氧氣供應,使肺臟得以休息,為治療感染爭取時間。然而,ECMO操作難度大,需豐富深靜脈置管經驗,否則易損傷血管,引發血栓或大出血。插管深度亦需精確,過淺無法充分引流血液,過深則可能誤傷心臟。此外,置管需兩位醫生緊密配合,稍有延遲,患者即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經與家屬充分溝通,8月23日凌晨1點,患者順利引血上機,指脈氧飽和度升至100%,頑固性低氧血癥立即改善。
艱難轉運,300多公里生命接力
歷經6個半小時,治療小組成功解決患者呼吸困境,但置管后管理成為新的挑戰。ECMO患者需持續監測容量、電解質平衡及抗凝指標。ECMO雖然是為了拯救生命才放入體內的,卻屬體內異物,需適當抗凝以防血栓,同時避免抗凝過強引發出血?;颊叻逝?,血管負擔重,出血風險高。鑒于此,最佳方案為轉回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治療,科室ECMO管理經驗豐富,成功案例眾多。然而,漢中至西安300多公里,轉運風險巨大,其間可能出現導管脫落或機器故障。經充分評估并與家屬反復溝通,決定以患者生命為先,進行轉運。
凌晨3點,救護車從漢中出發,向西安交大一附院疾馳。轉運途中,ECMO小組緊密配合,嚴密監測患者,迅速應對突發情況。清晨7:30,患者安全抵達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患者將在這里得到進一步高效的生命支持。
此次轉運,不僅是對患者生命的尊重與拯救,更是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與責任心的考驗。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患者得以順利轉運,為后續治療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細治療,多措并舉助力康復
8月23日,患者入院,經口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并接受V-VECMO治療,血氧飽和度約95%。石秦東主任分析,ECMO雖緩解肺壓,但氧合差源于肺部炎癥導致的細胞損傷,需強化抗感染治療。團隊立即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并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清除濃痰,減輕感染,并用激素減少肺滲出。同時,實施肺保護性通氣,因患者肺部病變不均,需小潮氣量通氣,吸入NO降低肺動脈壓,改善氧合??紤]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適宜進行俯臥位通氣,由于患者自身體重較大,經常的翻身對于護理和醫療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可是為了患者的預后著想,最終還是決定立刻進行俯臥位通氣。
隨著治療的深入,患者感染指標逐步下降。9月1日,團隊第一次嘗試ECMO脫機,但因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氧合差,對呼吸機依賴遠超普通患者,因此只能延長上機時間。但是上機時間越長,感染的風險就越大,團隊加強護理,動態監測患者體溫,管理液體平衡,預防并發癥。9月3日,患者成功通過SOT實驗,ECMO撤機。
撤機后,患者病情進一步好轉,團隊開始調整呼吸機模式準備拔出氣管插管。考慮到患者基礎疾病,拔管前已準備了高流量通氣。拔管后,白天高流量呼吸鍛煉,夜間高枕高臥位,輔以呼吸機治療,逐漸耐受后開始呼吸功能鍛煉。
經過個性化康復,患者順利出院
當患者終于脫離煩瑣的呼吸管路,準備下床時,卻遭遇了團隊預料之中、卻不愿見到的情況——ICU獲得性肌無力,表現為全身四肢對稱性乏力。針對此情況,團隊為郝先生制定了個性化康復方案,包括肺康復、肢體功能鍛煉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等。隨著康復治療的進行,患者肌力逐漸恢復,能下地行走并自主進食,最終于9月23日順利出院。
回顧治療歷程,從8月22日起,患者血氧飽和度難以維持,到成功脫機拔管并自主進食,這一令人欣喜的轉變背后,是ECMO團隊6個半小時緊急救援的精湛技藝,是600多公里遠距離的高風險轉運的使命擔當,是團隊每一個環節的嚴謹與精準的施治,為患者帶來病情好轉和生的希望。
對患者而言,這是一段波折驚險的經歷;對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癥醫學科而言,這是又一次對能力的檢驗,不僅體現了醫療團隊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也彰顯了醫院在重癥救治方面的實力和水平。通過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患者得以順利康復出院,這是對患者生命的尊重與拯救,也是對醫療團隊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