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27 14:32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6203
“小伙子,我這脖子疼了好多年了,特別是干完農活后,疼得抬不起頭來”“同學,能幫我也按按肩膀嗎?右側的肩膀總是疼”……
在山東煙臺棲霞市楊礎中心衛生院的“健康小屋”里,濱州醫學院中醫學院專家團隊帶領10余名學生開展中醫義診、健康咨詢、知識宣講、基層調研等活動。針對群眾需求,同學們為村民測量血壓、提供健康知識和預防保健建議,并進行頸椎病的防治與知識普及。
義診隊伍中的視障學生邱高攀說:“通過在‘健康小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我運用掌握的推拿技術為村民提供幫助。這不僅讓我的自信心得到極大提升,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融入社會,感受到自我價值。”
立足新時代,高校如何將黨團的溫暖充分傳遞給群眾,發揮更大效用,更好助力青少年成長,同時促進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引導醫學專業大學生在服務基層醫療衛生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健康小屋”是濱州醫學院提交的一份答卷。
自2024年5月起,濱州醫學院已在煙臺市、濱州市多個區縣的15所學校、衛生院開展“健康小屋”試點工作,書寫“健康小屋”里的“大青春”和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基于鄉鎮實際情況統籌布局,濱州醫學院團委與地方團委雙向對接,制定《“健康小屋”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健康小屋”管理考核辦法》,明確學校各學院每學期組織不少于30%的團支部參與“健康小屋”相關工作,各團支部每學期深入“健康小屋”開展不少于3次活動,符合志愿服務標準的工作計入志愿服務時長。
“我們將‘健康小屋’實施成效納入年度共青團工作和‘百萬大學生進社區’實踐項目考核指標,確保‘健康小屋’有辦法、有抓手、有依據、有反饋、有激勵。”濱州醫學院團委書記王朋朋說。
具體工作中,“健康小屋”如何更精準服務基層?對此,濱州醫學院團委副書記張瀟丹介紹,打造“供+需”模式,實現“健康小屋”服務訂單化。
“供”是各學院結合專業特色在基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調研、特殊關愛等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清單,共梳理服務項目50余項;“需”是該校團委與已掛牌“健康小屋”的相關社區、鄉鎮醫院和中小學建立溝通機制,定期召開“工作聯席會”“任務對接會”,根據需求清單,組織各學院精準匹配。
“接單”實施,最終形成“實踐清單”,由此,通過“供+需”模式,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為打造“健康小屋”持續輸出力量。
義診服務、急救培訓、中醫診療、口腔科普……該校各學院實施“健康小屋”的服務訂單化模式,組織運作更高效、服務內容更全面,呈現社區需求和社會實踐的精準對接。
不僅如此,這所高校結合“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志愿服務等工作,進一步發揮“健康小屋”的平臺作用,實現學術實踐全鏈條互融互促,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行走的課堂”魅力日益彰顯。
為提升“健康小屋”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該校明確各實踐團隊組成人員標準:每個實踐隊由2-3名具有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家擔任指導教師,4-6名“青馬工程”優秀學員擔任實踐成員,每周到“健康小屋”開展相關健康服務工作。
同時,對所有實踐隊員開展培訓,就組織策劃、調研方法、實踐服務內容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和指導,統籌謀劃活動安排,確保活動有序進行。
小屋傳科普、小屋送醫療、小屋護成長、小屋興調研、小屋揚文化——自“健康小屋”搭建以來,該校學子在“健康小屋”已圍繞多個醫學模塊開展工作。從農村到社區,從學校到企業,這間“健康小屋”,送服務到基層,送健康到一線,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流動醫院。
“健康小屋”項目自實施以來,該校各學院累計開展實踐活動近百次,成為提升鄉鎮、社區居民以及中小學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的重要平臺,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廣泛贊譽,大學生志愿者也在奉獻中收獲了青春成長。
“廣袤鄉野間,我們秉承醫者仁心,為村民們提供健康咨詢,細致解讀每一份檢查報告,通過開展針灸、耳穴壓豆、三伏貼等中醫外治療法,改善居民健康情況;更推出自創‘骨正筋柔’頸椎操,深受群眾歡迎。服務基層百姓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踐行著醫學生的擔當,同時也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一己之力。”該校中醫學院學生李彥汶說。
濱州醫學院黨委書記孫祥軍表示,學校將持續探索社區實踐校地結對機制,以“健康小屋”為載體豐富“百萬大學生進社區”實踐活動形式,攜手打造更多契合基層服務和學生專業鍛煉需求的實踐項目,推進百萬大學生進社區實踐項目做實做深做細,引導學生在社會大課堂回答“真問題”,打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打造濱州醫學院特色實踐育人品牌。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