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21 05:32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14867
優質醫療資源加速下沉夯實基層、創新引領提升大型醫院診療服務質量、開展高水平公立醫院國際醫療旅游試點……上海的健康網絡越織越密、越織越廣,從居民便捷就醫的“小門口”,到吸引眾多海外患者的“大窗口”,又一塊“拼圖”在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全景中日漸清晰,跳動著創新發展的脈搏,流淌著健康向上的活力。
號源配藥多措并舉 暢通基層醫療“下沉上轉”
“社區不僅及時發現了我的病變,還幫我很快約到號做完了手術,解決了我的大問題!”家住臨汾路街道的何女士充滿感激地說。
今年4月,上海全面實施二三級醫院門診號源優先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三級醫院號源開放率達50%,家庭醫生簽約患者可以早于社會面5天預約到來自36家市級醫院、137家區屬醫院共3.32萬名專家的號源。
新政實施一個多月后,何女士在社區做B超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有惡性病變可能。在家庭醫生的幫助下,她預約到了第十人民醫院甲乳外科房林教授的專家門診,確診為甲狀腺癌,10天之內就順利完成了手術。
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羅維介紹,中心就診人群以老年人為主,其中無法熟練使用手機預約掛號的老人不在少數。借助“專家號源下沉市級平臺”,家庭醫生成了“看病幫手”,判斷出病種后按照編碼搜索,就能為患者精準預約對應科室的專家。目前,上海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累計簽約超過1100萬人,常住人口簽約率達45%,重點人群簽約率82%。
基層挑起常見病、多發病診治的大梁,還要解決社區配藥問題。據上海市衛健委主任聞大翔介紹,目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配備藥品704種,較2023年底增加88種,基本能夠滿足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老年居民慢病常用藥物的供給。“我們希望藥品目錄每半年左右進行一次動態調整,依據用藥需求,想辦法把居民需要的、社區暫時還沒有的補充進來。”
近年來,上海不斷將康復、中醫等優質資源向社區傾斜。走進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康復基地,運動治療、言語治療、感覺統合治療等多個功能區色彩斑斕、配備齊全。這里能開展10余項康復項目,孩子不用出社區,就能享受到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華醫院同質化的康復治療。“既好又方便。”帶著2歲孩子做康復訓練的居民李女士說。
據悉,這樣功能完備的社區康復中心,上海市已有141家,其中22家是今年內新建成的。此外,60家新建的中醫藥特色巡診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全部向居民開放,“楊氏針灸”“朱氏推拿”“顧氏外科”“陳氏婦科”等海派中醫名家每月定期到站點巡診或帶教指導。
環境優技術強 創新驅動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大醫院樓宇林立、科室眾多,如何避免患者“沒方向”“跑斷腿”“多排隊”?集成化布局、一站式就診,上海各市級醫院持續優化空間布局、便利診療流程,助力群眾就診“醫”路暢通。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虹口院區眼科綜合診療大樓開創“院中院”,內設三個臨床醫學中心,將建筑效率提升至最大;龍華醫院綜合服務部集預約、取檢查報告、病歷打印、大病醫保辦理于一體,提供一站式接力服務;中山醫院以總長超1200米的風雨連廊連接各樓宇,確保患者無障礙轉運……
在探索如何高效便捷就醫的道路上,人工智能技術也煥發出無限潛力。8月26日,“疑難病智能分診中心——腫瘤專病”項目在上海啟動,為全國患者提供智能化的分診、轉診和全病程管理服務,助推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融合應用。
瑞金醫院副院長、癌基因與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沈柏用介紹:“大數據分析可以從高危人群中篩出早期胰腺癌患者,實現從診斷到治療的新突破,制定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把專家的臨床經驗賦能給更多基層醫生。”這一由瑞金醫院、中山醫院、華山醫院、仁濟醫院等專家組成的項目團隊,為全國腫瘤治療貢獻了一支精銳的上海力量。
兩項醫學項目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個科研成果亮相國際頂級刊物,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持續推進……2024年,上海市醫療創新成果斐然。
據最新數據,過去一年,上海40家三級醫院共實現296項科研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10.3億元,其中就有不少“春昇杯”選手的項目。“期待這些好苗子未來孵化出更多金果子,引領醫學發展,造福百姓健康。”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胡鴻毅表示。
吸引海外患者前來就診 傳統醫學乘風出海
“中國醫療服務的速度和質量都相當出色。”來自英國的馬修由衷感慨道。在朋友的推薦下,他專程輾轉近一萬公里來到上海體檢。確診賁門癌后,醫院很快為他安排了一期手術和放療,這讓馬修十分驚喜:“我從未接受過這樣高效的治療!”
在上海,“洋患者”不遠萬里前來求醫的情況越來越常見。隨著國際醫療旅游逐漸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去年9月,上海在13家公立醫院試點開展國際醫療旅游服務。今年以來,已有來自荷蘭、波蘭、格魯吉亞、俄羅斯、印度等地的患者專程來求診。上半年,全市醫療機構共服務外籍和港澳臺住院患者4128人,同比增長24.30%。
“上海有多個專科處于國際一流水平,完全能為全球病人提供一流服務,體現上海的醫療水平和城市文化,為上海經濟注入新活力。”上海醫學與公共衛生新興技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羅力表示。
各醫院從硬件和軟件兩端著手,除了建立相對獨立的國際醫療部,紛紛通過與保險公司建立直付機制、制作國際醫療服務導引手冊、引進外籍醫師等方式,提升國際醫療服務能力,推進醫療開放先試先行。
在國際醫療旅游發展的浪潮之下,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步履也愈發堅實,中醫藥國際化迎來新機遇。
“我們用針灸治好了美國患者在上海旅游期間發作的運動舊傷,還有不少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日本人、韓國人會定期來看中醫、配中藥。”龍華醫院智慧醫療辦公室主任平立說。
跟練太極拳、八段錦,在針灸推拿、耳穴敷貼中舒緩身心,親手制作中藥香囊……作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龍華醫院定制了一系列中醫藥文化深度體驗項目,以及中藥茶飲、中藥洗發水等文化產品,為全球游客打造集醫療、康養、文化探索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濃濃傳統味、走出國際范,伴隨著醫療服務對外開放的步伐,上海正向世界展現中國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