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15 21:46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8453
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糖尿病患病率不斷上升。記者15日獲悉,中外醫學專家團隊攜手全面總結了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趨勢,深入討論了中國人群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和生理機制,并強調了糖尿病領域多組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廣闊前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聯合香港中文大學陳重娥教授、清華大學黃天蔭教授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埃德溫.費舍爾(Edwin B. Fisher)教授在《自然-新陳代謝》( Nature Metabolism)上發表了相關綜述。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當前,中國糖尿病呈現復雜化的流行趨勢,城鄉患病率差距逐漸縮小、發病年輕化、未診斷率高、并發癥負擔重。“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著重強調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并發癥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重要性。
在危險因素方面,肥胖是中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國超重和肥胖率在過去二十年中持續上升。除肥胖外,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高精致碳水化合物、多鹽的傳統飲食模式、吸煙、飲酒、體力活動減少等,均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相關綜述指出:未來亟需建設更大規模的中國人群隊列并開展針對性的研究,以推動精準預防與治療,為個性化治療提供更多潛在策略。據介紹,在糖尿病遺傳學方面,由于早期的基因研究多集中于歐洲人群,許多已知的糖尿病相關遺傳位點在中國患者中的適用性有限。針對中國人群隊列進行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可鑒定出新的糖尿病相關位點。這不僅為揭示中國人群糖尿病的獨特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構建基因風險評分奠定了基礎。專家們認為,通過整合GRS和傳統臨床風險因子,有望提升對中國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的預警能力。同時,藥物基因組學的應用為優化藥物選擇和療效預測提供了新路徑,助力實現個體化治療。
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結果。專家們研究發現,除遺傳學外,中國糖尿病患者也展現出獨特的腸道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征,如:丁酸鹽產生菌減少、膽汁酸和短鏈脂肪酸水平降低等。
在綜述中,專家們認為,糖尿病的篩查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應持續致力于開發糖尿病及并發癥預警新技術。高通量測序和多組學研究的進步為研究糖尿病的多維機制提供了機會,應在長期前瞻性隊列中開展相應研究。大數據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診斷和分類的準確性,為個性化治療奠定基礎。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提高糖尿病預防和管理的普及度、經濟性和持續性。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