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1-23 17:39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7125
結婚是個人之事,也是社會之事。把個人的體驗融入公共視野,激發分享的樂趣,表現出開放的思維
最近,在報紙上刊登結婚啟事,在不少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不少網友曬出了自己的啟事,他們說,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一種“復古紙質浪漫”,相關話題引發熱議。
在報紙上刊登結婚啟事,或者以各種紙質的方式呈現關乎結婚大事的內容,例如把結婚照搬到報紙版面,這似乎是幾十年前的流行風。在數媒狂歡的時代,把結婚啟事印到代表著“前代”流行技術的報紙上,還有必要嗎?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想一想篆刻的存在感。在印刷術如此發達而藝術印章缺乏實用性的今天,那些被“刀筆”制造出來的古老文字依然散發著雋永的魅力。無論何種時代,刻制和把玩一枚印章,都會有怡情之效。
由此可見,所謂的“復古”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心理上的守望?!皬凸拧钡男问交蛴凶兓蛴懈哒{和低調的區別,但始終如一的是內心對于圓滿人生的向往,對人生刻痕的珍視。
當然,這也是一種慣性。有些習慣在社會大潮的涌動中不經意地保留了下來。而這樣的習慣,也涵蓋著人心和紙質事物的親近之意。所謂書香、字香,香的不只是字紙的油墨,更是心香縷縷。這也是在數字技術風靡之下,依然有很多人堅持手寫日記、書信、便條,依然有很多人收藏著片紙和錄像帶,依然有很多人喜歡紙質閱讀的一大原因。
顯然,人們對于儀式感的追崇,為紙質結婚啟事賦予了更深沉的意象。出版物總是有其出版規律和時間上的分量。當它落在時間深處時,就是一份念想,也是一份見證。
說到底,這種形式體現了個體和世界進行情感連接的意識。結婚是個人之事,也是社會之事。把個人的體驗融入公共視野,激發分享的樂趣,表現出開放的思維。而當年輕人的幸福感洋溢在報紙上的時候,“圍觀者”也會萌生一種暖意。
作為中年人,我和不少朋友曾經擔心過某些傳統文化傳承鏈條的“斷裂”,理由是一些年輕人看上去頗為“叛逆”,對于一些歷史形成的“共識”似乎也缺乏敬畏。視線所及,抵觸相親、選擇斷親、淡化儀式,一度成為一種流行。有意思的是,一些曾誓言拒絕相親的年輕人重新聚攏在“開封王婆”的相親臺下,一些斷了親的年輕人也慢慢回歸宗族共同的紀念,一些看不上“繁文瑣節”的年輕人更是開始發現和“膜拜”紙質結婚啟事的光環效應。
這些新變化、新氣象說明,人們并不會隨意拋棄美好的事物。“代際隔膜”并不可怕,用樸實無華的文化內涵和意境感染人心、激發共鳴,有助于求同存異、雙向奔赴。對于年輕人擁抱紙質結婚啟事的熱情,我們也應該積極擁抱,積極呼應。
紙質結婚啟事,寥寥數語,卻連帶著萬千話語,讓人念念不忘。對這樣的文本,當然值得認可,值得期待。
“紙短情長”不會只是一種形制上的情感釋放,而更是穿越時空的會心一笑和頻頻回響。感謝這些可愛的年輕人,為我們打開了另一種互動局面,也為人間情感的流淌帶來無限可能。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白駒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