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01 17:50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5881
移植技術突破瓶頸 醫保政策日趨完善
讓更多罕見病患者向陽而行
今年國際罕見病日的主題為“不止罕見”。在我國,罕見病患者總數超過2000萬。兒童則是罕見病防治的重點人群,約七成的罕見病在兒童期發病。許多罕見病患兒曾因診療資源匱乏、藥物昂貴、缺乏早診而陷入困境。隨著治療、篩查技術的進步,醫保政策的完善,這一群體的命運正悄然改變。
今天,讓我們走近三位罕見病患兒,聆聽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經歷,是醫學進步的縮影,更是罕見病患者群體迎來希望的見證。
--> |
移植技術進步 “黏娃娃”迎來新生
黏多糖貯積癥
一種溶酶體貯積病,由于患者體內缺乏特定的酶,導致黏多糖無法正常代謝,堆積在全身各個器官中,逐漸損害骨骼、心臟、肝臟、神經系統等。“黏娃娃”是對黏多糖貯積癥患兒的愛稱。
“現在她總說要當醫生,以后幫更多小朋友治病。”張女士提起9歲女兒小新的心愿,嘴角微微上揚。
小新3歲時,家人發現她走路搖晃、關節僵硬,與同齡孩子明顯不同。自此,一家人前后輾轉了5家醫院。歷經1年,最終小新在首都兒科研究所被確診為黏多糖貯積癥,這是一種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一的罕見遺傳病。
當時,小新的癥狀已經很嚴重,手指和髖關節骨骼畸形明顯。“那時候我每晚都睡不著,看著孩子的手指越來越粗,脊柱也越來越彎,最后連胳膊都抬不起來了,特別心疼。”張女士回憶。
治療需要造血干細胞移植,而首兒所是國內為數不多可以開展這項手術的醫院。最終,小新在首兒所完成了臍血干細胞移植。移植非常成功,術后小新的酶活性逐漸恢復正常,尿液中黏多糖顯著減少,生活質量也得到極大改善。如今小新的身體逐漸恢復,不僅能自己穿衣服,還能跟著直播課程學跳舞。
首都兒科研究所血液科主任醫師劉嶸介紹,十年前,黏多糖貯積癥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隨著技術的進步,酶替代治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突破了這一治療瓶頸,開始逐步應用于黏多糖貯積癥的治療。但酶替代需終身用藥,且費用高昂,普通家庭難以長期負擔。成本更低、療效更好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成為首選。
近年來,首兒所探索出臍帶血移植的特色治療模式。不僅是小新,越來越多的黏多糖貯積癥患兒成為這項技術的受益者。截至目前,首兒所已完成近50例黏多糖病患兒的臍血干細胞移植,累計無病生存率超九成。
今年,本市還將黏多糖貯積癥臍帶血移植納入醫保報銷,平均治療費用從50多萬元降至20多萬元,醫保報銷后患者自付約十多萬元。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和醫保政策的優化,很多“黏娃娃”獲得新生。
天價藥進醫保 SMA患兒重拾希望
脊髓性肌萎縮癥
簡稱SMA,是一種逐漸剝奪患者運動能力的罕見病,也是2歲以下嬰兒的遺傳病頭號“殺手”。患者會出現肌無力的癥狀,嚴重時將影響呼吸和吞咽功能,甚至死亡。
8歲的小西最近完成了第19次諾西那生鈉注射治療。治療結束后,小西對母親李女士說:“媽媽,我感覺身體輕松多了,能站得更久了。”近3年來,小西一直在接受這種治療。
小西是一名脊髓性肌萎縮癥患兒。出生后9個月,她還不會爬,兩歲時還無法站立。李女士回憶,最初小西在河北省老家的一所醫院被診斷為“缺鈣”,直到2018年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通過基因檢測,才確診為脊髓性肌萎縮癥2型。
諾西那生鈉是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的唯一特效藥,小西確診時,國內尚未批準該藥上市,而國外的諾西那生鈉每針價格高達70萬元,且需要多次注射,年治療費用超過千萬元。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
“國內沒有藥,進口藥也用不起,我們無力承擔藥費,只能選擇康復治療,但孩子的病情卻在不斷惡化,當時我們真的很絕望。”李女士坦言。
轉機出現在2021年底。經過國家醫保談判代表的八輪“靈魂砍價”,諾西那生鈉正式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每針價格從70萬元降至3.3萬元,降幅達95%,年治療費用降至約3.5萬元。李女士回憶,得知藥物進入醫保的那一刻,全家人都感到“孩子有救了”。
2022年,小西在北京兒童醫院接受了醫保用藥諾西那生鈉治療。如今,經過三年的持續治療,她已能扶著助行器慢慢走路,還能自己用勺子吃飯。李女士相信,隨著治療的持續推進,孩子未來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早發現早診治 “銅寶寶”肝功能恢復
肝豆狀核變性
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于基因突變導致銅代謝障礙,銅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沉積在肝臟、大腦等多個器官,引發功能損傷。患者通常在5至12歲之間發病。因體內的銅元素無法正常代謝,肝豆狀核變性患兒一般被稱為“銅寶寶”。
不久前,12歲的男孩明明因脂肪肝和轉氨酶持續升高,母親王女士帶他來到首兒所消化內科看病。
王女士回憶,明明從小體重偏重,但一直身體健康。直到一次學校體檢,發現他的轉氨酶水平異常升高,才引起了家長的重視。醫院初步診斷為脂肪肝,并建議通過減重和飲食控制來改善肝功能。然而,盡管明明努力減重,體重有所下降,轉氨酶水平卻依然居高不下。
仔細詢問病史后,首兒所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鐘雪梅為明明安排了一系列針對性篩查。結果顯示,明明的銅藍蛋白水平顯著降低,基因檢測也證實存在基因突變。這意味著明明患有一種罕見病——肝豆狀核變性。
隨后,鐘雪梅為明明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包括口服鋅劑和排銅藥物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明明的轉氨酶水平明顯下降,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罹患罕見病并不意味著絕望,肝豆狀核變性就是少數可以控制的罕見病之一,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鐘雪梅說。 本報記者 柴嶸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