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16 11:04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2735
白巖松:何為超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您的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成年人只要大于等于24,就邁入了超重的門檻。舉個例子,一米七的成年人,體重超過70公斤就已經超重了。近年來,一些醫院開辦起了減重科,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大夫來做。那么,減重科又是如何幫到患者的?
--> |
本周,以北京協和醫院為主的多家醫院減重科開診的消息,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7年起開設了肥胖門診,迄今運作了18年。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曾夢華:先到門診來之后,我們會有專門的個案管理護士接待他,去做一個身體方面的測量,然后我們會進行問診,把所有檢查結果了解之后,我們才會給他減重方式。是單純的飲食生活方式調整,還是需要用藥物,還是需要用手術介入,都會給他一個方案。
由于患者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在專業醫生的處方里,每個人的減重方案各有不同。但在坐診中,曾夢華還是發現,一些患者對減重存在較大誤區,就醫前也曾走過不少彎路。
曾夢華:第一個就是在我們病人中,身材焦慮的病人,體重完全是正常的,覺得自己現在的體重不滿意,一定要降到骨感美的那種。第二個認為肥胖不是一個問題,他來看病很多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愛人、父母逼著他來看病。兩個極端,一個過度焦慮,一個是過度不在乎。還有就是知道自己胖了要減,但是方法不對。還有在治療方式上存在問題,要么過度迷戀藥物,迷戀于手術。這種疑惑特別多,我要花很多時間來解釋。
目前大多數醫院設立的減重科都有著較強的醫療力量,以重慶的這家醫院為例,減重門診由胃腸外科、內分泌科、臨床營養科等多學科專家前來坐診,遇到復雜病例時,還會集中討論,這也使得每天的號源早早就被掛完。
來看一次病不容易,這是肥胖患者們最大的感受,但僅靠看一次病,還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在臨床中,曾夢華常遇到患者堅持不下來、跟蹤隨訪不到位的問題。
體重需要長期管理,減重也不只能靠一日之功,而是要久久為功。
上周,由國家衛健委指導開展的“全國健康減重營”項目啟動,全國11家公立醫院被列入了首批健康減重營科普單位,該醫院就是其中之一,它們目前的減重營由病友自愿參加,每周都會聚在一起分享心得、互相督促,醫生也會參與其中,為患者進行科普和個性化指導。
在減重營里,患者們大都慶幸自己能加入醫院的減重營。但對于全社會的肥胖人群而言,僅靠一家醫院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專業的器械、標準的動作,這群揮汗如雨的減重人士不是在健身房,而是在南京的一家社區醫院。
患者 高先生:因為我們以前也在健身房練的,但是那種強度可能不適合我們這種有基礎疾病的人,會有危險。
去大醫院看病太麻煩,去健身房又不適合自己,于是減重就被耽擱了。該社區醫院過去在接診中發現,常有患者抱怨自己得不到既便捷又專業的減重指導,于是2021年也開設了有自己特色的減重科。
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社區醫院副院長 陳寶宜:我想我們跟三甲醫院比較的不是技術,他們是解決疑難雜癥,我們離患者比較近,我們的患者下班的時候順路就可以到我們這邊來做健身、運動。第二個,我們通過家庭醫生團隊做健康管理,可以長期跟蹤患者。
陳寶宜:最低的收費標準是三個月397塊錢,每一個患者都是制定個性化的方案,能不能用醫保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本身伴隨著慢性病需要做一些比如甲狀腺或者血糖的一些檢測,那是可以走一些醫保的。
由于做檢查、開處方、收費等環節都要受當地衛健部門監管,所以開在社區醫院的減重營頗受居民認可,每天都十分熱鬧。雖然該院已經有8名專業醫護在減重科工作,但工作量還是與日俱增。隨著各地減重科受關注度上升,如何滿足廣大患者需求仍值得關注。
全國政協常委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 趙家軍:減肥很熱,各個醫院都是準備成立,或者已經成立減重科。從長期的角度來講,還需要政策頂層設計,一個是培養更多專門人才,第二個,要完善學科設置,比如原來招的學生沒有這個專業,這是體系建設的問題。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