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24 09: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閱讀量:15504
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全產業鏈……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又見中醫藥“擁抱”人工智能(AI)的身影。
從“氣”“血”等概念,到“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再到君臣佐使等藥物配伍理論……中醫藥學理論復雜,一直難以用現代科學語言清晰闡釋。
近兩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激起業界的無限遐想:借力AI,現代科學研究能否讓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煥發新活力?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趙宇平看來,中醫原創思維與人工智能“思維”高度契合與共融:中醫辨證關注全身狀態的改變,而AI大模型關注全局各模塊的數據;中醫辨證通過反饋調理,而模型迭代通過反饋調整。
也有專家指出,中醫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主要基于豐富的經驗和觀察,這些經驗和觀察的積累,在某種程度上與機器學習中的大規模數據訓練相似。
各種相似性,賦予了人工智能與中醫藥緊密結合的可能性。從海量數據中挖掘規律、建立模型,正在轉化為“AI+中醫藥”的應用場景——
傳統與現代的“邂逅”,沒有想不到,只有不敢想。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針灸機器人、推拿機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技術和設備,正越來越多投入應用,不斷標注著中醫醫工融合的新刻度。
然而,“老中醫”步入“新賽道”,仍要攻克諸多“疑難雜癥”: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匱乏,數據安全存在隱患,算法和模型有待優化改進,診療數據和術語標準化程度低……
2024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數據局印發《關于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用3至5年時間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逐步融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鏈條各環節,全力打造“數智中醫藥”。
人工智能技術能否真正“領悟”復雜的中醫語言、如何防范化解人工智能技術參與診療行為的倫理道德風險、好中醫是否會因過度依賴技術而越來越少……中醫傳承人與愛好者的思考,也啟發著科技的新探索,期待中醫藥與AI攜手成就“一樁美好的姻緣”。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