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0 08:50 來源:網絡 閱讀量:15084
蠟酒自給,金爐暖。年關將至,大寒已至。在二十四節氣的最后一章,寒潮裹挾著一年的結束,也標志著貨物回歸的開始。
大寒是極端的寒冷。據古書《二十四節氣》“十二月中旬,初寒尚小,故云。半個月就大了。”《二十四節氣》云:“大者,寒之限也。”嚴寒節氣,頻繁南下的寒潮,帶走了空氣中殘留的溫度和水汽;此時寒風新雪未融,天地之間的雪是殘酷的,只剩下極寒。早晨起床,迎接你的是“門前臺階凍銀床,屋檐冰鐘乳石”;遠遠望去,只見“北方風吹霜重,南山云壓雪”;大雪未消,飲間,嘆曰:“大冷天怎無一杯酒,想恨之入骨。”在寒冷的地方圍坐在火爐旁,是一種難得的安靜溫暖。
在古代,大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等雞奶,即母雞進入大寒季節,在寒冷中感受到春天,開始準備抱蛋育雛;二是鳥類疾病嚴重,意味著鷹和猛禽嗜殺性極強,變得兇猛兇猛,更善于捕獵和攻擊,加緊覓食御寒;三遍,水潤,腹實,說明湖面冰凍到了極點,連河中心都變得堅實了,這也讓冰玩的開心。在物候轉換中,有一種循環的自然哲學。俗話說“寒氣正盛,以后天氣會變暖的。”千里冰封之下,眾生在冬眠中積蓄能量,只有寒冷才會溫暖,冰雪才會融化,春天才會綻放出最旺盛的生命力,讓人不得不感嘆。四季有千萬種哲理。人世間,怕一時風風雨雨不容易,怕晚了也不容易。在世事無常中,只有身處逆境而不被委屈,不被順境淹沒,才能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從容不迫,在下個月的懷抱中培養曠達的心境。
農諺有云,“寒夜星光燦爛,米貴如金”。大寒是氣溫變化的極端,冷暖規律也影響農業生產。在北方地區,廣闊的田野已經被冰雪覆蓋,沒有多少農活。人們在農閑時“冬歇”,一方面要適應天氣,休養生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牲畜的御寒防凍和土地中肥料、堆肥的堆積,為春季的農事做好充分準備。南方土地還沒有凍壞,還是要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此時正值一年中降雨最少的時候,及時澆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好處。因此,做好防寒防凍、興修水利、追施冬肥工作尤為重要。此外,寒冷的氣候也反映了人們對來年豐收的向往。有“寒地見三白,農民豐衣足食”、“寒地若下雨,二三月多雨”、“寒地豬濕,三月芽爛”等一些俗語,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對風調雨順的期待,體現了延續千年的農耕文明對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追求。
俗話說“大寒迎新春”——大寒守歲末,新春節氣在立春前后,兩者往往重合。此時,空氣中越來越彌漫著濃濃的“年味”,五顏六色的民俗也增添了歡樂的氣氛。人們已經“洗過澡”、“撣過灰”、“貼過灰泥的窗戶”和“利用市場”。在收拾舊物、打掃衛生、布置家居、置辦年貨的忙碌過程中,他們一掃后顧之憂,迎來了全新的生活。大寒之日,也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很多地方都有“吃糯米飯”的習慣。通過食用八寶飯等糯米,可以達到補氣健脾、驅寒保暖的良好效果。北京人在大寒吃年糕,也叫“祛寒糕”,用“年年高”的諧音中了好彩頭。在南方,人們有“尾奢食”的習俗,最初是為了感謝土地公保莊稼豐收,生意興隆,現在演變成了年底招待親朋好友,獎勵員工的聚會。年底祭祀,盡情盛宴,一年的辛苦在冷溫與繁華民俗的對比重疊中畫上句號;在千家萬戶的燈火下,有許多渴望休息和團聚的心。
小寒嚴寒,無風不冷。3949天,正是“冷成一團”的時候;年底了,做滋補養生,正是時候。重感冒的保健重在“藏”字,要安心養神,專心收氣,講究氣血調和,心情舒暢,做到“正氣存內,邪氣不可為”,符合冬季閉藏的特點。日常生活也要注意勞逸結合,或者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還要特別注意御寒保暖,及時添衣,避免寒證入侵,誘發其他疾病。在飲食方面,當“冬藏”與“春生”交替時,冬季進補也要遵循滋陰溫陽的原則,順應季節變化,注意保護脾胃。大寒有食“三冬”之說,即吃冬瓜、冬棗、冬蔗達到清熱潤燥、補肺益胃的功效;還可以多吃桂圓、紅棗等東西,有溫心護肝的作用,為陽氣的生長做準備。紅薯、山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和維生素,讓身體在冬天做最后的滋養,迎接春天的到來。
寒氣已至,冰雪未消。人們在廣闊的世界里尋找心靈的寧靜,在回家的路上看著人間的溫暖。站在冷云的寒風中,讓我們等待即將綻放的春天。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