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00:28 來源:人民網 閱讀量:15894
疏通涉農金融“毛細血管”
農商銀行作為涉農金融“毛細血管”的前沿陣地,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活水之源,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籌建河南農商聯合銀行、遼寧農商銀行、山西農商聯合銀行的批復,引發行業對農商銀行的關注。今年以來,農商銀行服務“三農”有何亮點?還應在哪些領域重點深耕?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業內人士。
支農支小潤普惠
農商銀行姓農姓土,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支撐鄉村田野發展。近年來,農商銀行錨定支農支小主業,加大普惠型涉農信貸投放,取得顯著成效。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農金30人論壇青海會議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一級巡視員趙慶晗表示,農信社和農商行作為農村普惠金融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深耕當地的優勢,專注貸款主業、專注服務當地。
支農支小是農信的使命和定位,一直以來,“走村串戶”“挎包入戶”是農信的優良傳統。近年來,農信機構加快推進涉農金融普惠轉型,大力推廣“戶戶通”工程,走出一條獨具農信特色的勤勞金融發展之路。
廣東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張帆表示,廣東農信以廣東省各個行政村為對象,鋪設農村金融服務的“毛細血管”,引導農商行人員、資源、產品和服務下沉到每個村鎮,通達到“千家萬戶”。截至今年6月末,向1.58萬個行政村派駐金融特派員2.55萬名,開展“整村授信”行政村1.29萬個,授信金額2819億元。
在堅守支農支小的同時,農商銀行也把普惠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青海省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興源表示,農信機構職責是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在規模上堅持做小不做大,抑制規模沖動,把支持的重點放在中小微企業和普惠群體上。此外,在支持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須防止脫農化,要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升級、生態產業鏈上下游,持續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
今年6月份,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明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本土、專注支農支小,強化“三農”領域信貸資源配置。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農商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農支小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首先,農商行業務更加下沉,在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金融需求方面具有更加豐富的展業經驗。其次,農商行在農村地區分支機構覆蓋較廣,具備良好的客戶網絡和品牌影響力,能夠在更大范圍服務當地居民和企業。最后,農商行在貸款產品和資金價格等方面具有一定靈活性,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民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
機制創新加大金融供給
《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推動省聯社轉換職能。目前,深化農信社改革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其目的就是要重塑農商管理機制,夯實農商銀行服務“三農”基礎。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籌建三家農商行的有關批復,意味著農商銀行的改革在加快。
業內人士表示,在金融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監管部門鼓勵機構兼并重組和區域整合實現“抱團取暖”,成為農商銀行夯實資本、實現規模效應的有效途徑。目前各地推進省聯社改革,有助于農商銀行堅持為農服務方向,加大“三農”金融供給。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深化省聯社改革成為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相關機構按照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分類推進的原則,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改革模式。這意味著省聯社選擇何種模式推進改革,以及在改革中,不同地方改革的重點和次序應有所不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農信社改革要堅持“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原則。即便是農商聯合銀行模式,各地實施情況也不一樣。比如,雖然河南農商聯合銀行與浙江農商聯合銀行都叫聯合銀行,但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河南農商聯合銀行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股權關系完全相反。改革模式和方案并無優劣之分,地方政府應從實際情況和地方財力出發,選擇適合本省的改革模式。
其實早在去年,農信改革的集結號已吹響。2022年4月,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掛牌成立,深化農信社改革全國“第一單”的大幕已徐徐拉開。
“盡管多數農信社、農合行已改制為農商行,但農信機構因農而生、因農而興、因農而強的本質沒有變。”董希淼表示,在改革過程中,應提高金融供給的能力和質量,提高涉農貸款比例,鞏固農村市場份額,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和“三農”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聚焦“三農”數智賦能
數字化轉型看上去“高大上”,農信系統這個“小法人”能否駕馭好數字化這輛大馬車?從目前各地農商銀行的實踐看,推進數字化轉型并不是高不可攀,通過聚焦“三農”領域選擇適合當地農信的數字化之路,也能握指成拳,優化涉農金融服務,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金融業競爭格局看,隨著大型商業銀行業務重心加速下沉鄉村,從外部形成壓力促使農商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倞表示,大型商業銀行依托金融科技優勢把金融觸角深入田間地頭,不僅能實現批量獲客,還能減少人力、財力等成本投入,這種優勢對農商銀行經營管理形成一定沖擊。隨著金融消費者越來越習慣于使用網絡銀行、移動支付,大型金融機構下沉將豐富農村及農民對于金融服務選擇的多樣性,這也在倒逼農商銀行找準數據定位、加快數字化轉型,走好涉農金融服務之路。
這樣看來,數字化轉型更像是一場農商銀行生死存亡的自救行動。但是,數字化轉型并非易事,農商銀行必須直面兩個問題:一是需要投入大量財力,可是農商銀行本來就盤子小、底子薄;二是需要人才支撐,但是農商銀行研發人才又相對不足,對其而言就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因此,農商銀行推進數字化轉型要找準方向,只有以問題為導向,才能減少試錯成本、揚長避短。
遼寧省聯社黨委委員、副主任曾巖表示,數字化轉型要整體規劃和急用先行并重。一是深入分析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劣勢,應深入了解地域的市場需求和客戶群體特點,尤其是當地農戶、個體戶、中小微企業等涉農領域的需求和痛點。通過市場調研和客戶分析,結合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并從中找到與自身優勢相契合的某一業務場景或領域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切入點。二是選定某一具體業務場景作為數字化轉型的試點。試點業務場景應該是具有代表性和推廣性的,能夠展示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和價值。三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該做好轉型經驗的收集,并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實踐、經驗分享等形式不斷積累轉型經驗和人才。
近年來,部分省聯社把推進數字化轉型作為一項戰略工程,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數字化轉型路徑。“金融產品創新既是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方向,更是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質效的有效手段。銀行機構為提升鄉村振興服務能力,不斷強化金融科技賦能,通過自建數字平臺、創新合作等模式,挖掘和延伸涉農產業金融服務鏈,有助于增強惠農興農驅動力。”郵儲銀行安徽省分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趙復萌說。
接下來,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還需切實練好過硬內功,應在提高業務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重點發力、深耕。專家表示,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農商銀行既要高度重視、大力推進,又不能過度迷戀、形成依賴,要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科技第一生產力相結合,通過數字化轉型改進經營管理,通過經營管理提升引領數字化轉型縱深推進,實現人的創造性和技術的優越性有機統一。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