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24 07:26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5382
有關的重磅消息就接連不斷地發布。無論是資本市場的監管機構,還是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布局企業的ESG建設。上海、北京和蘇州三城先后發布了促進ESG發展的政策。在這股“熱潮”下,企業又將如何轉型、布局,順應時代要求“踏浪”前行?
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ESG研究領域主任王雅瑾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企業只是生產出一份ESG報告,而沒有相關實際行動,是不會為企業報表帶來價值的,“企業面對ESG要求時,要將防御心態轉變為積極接受它的心態,將ESG視為一種機會,可能會帶來不同的財務表現。”
具體而言,這些實際的價值可能體現為助力企業開拓新的業務機會、降低運營成本、獲得更多政策或金融上的支持、吸引或留住更優秀的員工等方面。最終,這將幫助企業增強防范風險能力,優化資產結構。
當前,ESG理念已逐漸從被普遍理解的“成本負擔”轉變成為推動企業持續增長的“價值引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并實踐 ESG,并在經營活動中積極創新,實施契合企業發展需要且能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ESG策略,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并在環境、社會與治理領域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王雅瑾看來,財務報表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狀況,但ESG報告更多反映了企業的抗御風險能力,“其實很多評級機構為投資者提供評級,更多是從風險角度進行考慮,可能在某一領域,比如公司治理或者環境領域存在一定的風險。而這在有危機的背景下,風險情況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她認為企業的ESG表現也是投資者考量的標準之一,可以為企業帶來機遇,“一些企業或行業的ESG與創新業務融合后,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可能表現得更好,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的衡量標準。”
談及ESG,不可忽略的就是信息披露。然而對于企業而言,這類信息披露也面臨挑戰。王雅瑾認為,并非所有企業都已建立完善的數據收集體系,因此確保數據的質量其實并非易事。
此外,如何通過推行ESG理念為企業帶來實質收益也是值得關注的話題,“應提供方法論給企業,讓他們把踐行ESG融入到自身業務中,這樣不僅可以使企業受益,也能讓合作伙伴、環境和社會都受益,這樣才更可持續,企業的財務表現也會更好。”
王雅瑾認為,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而言,ESG內容可以盡可能選擇與自身業務或優勢有關聯的,以此降低轉型難度。此外,還要講究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地性,“先找容易實施、易于落地的方面著手。”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