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10 23:15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13665
在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之下,加速布局的外資券商,業績表現如何?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目前全行業共有11家外資控股券商,已經悉數交出2023年成績單,整體表現分化明顯、喜憂參半。
其中,申港證券繼續實現增長,位居外資券商營收和凈利第一;高盛證券由于吸收北京高華原有的所有業務,2023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一倍以上增長;匯豐前海證券實現逆襲,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數據躋身外資券商前三。
與此同時,外資券商業績也呈現馬太效應,除了6家業績增長和虧損減小,摩根士丹利證券出現由盈轉虧情況,瑞銀證券凈利下滑超九成,摩根大通證券凈利出現腰斬。
外資券商業績分化明顯
今年4月15日,證監會核準設立法巴證券有限公司,由法國巴黎銀行100%出資,成為又一家外資搶灘的例子。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行業共有11家為外資控股券商,其中4家外商獨資券商為高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渣打證券,以及2024年4月獲批的法巴證券;7家合資券商為瑞銀證券、瑞信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大和證券、星展證券。
外資券商紛紛來中國布局,蛋糕真的好搶嗎?截至目前,11家外資控股券商悉數披露了2023年報。
值得一提的是,渣打證券由于2023年12月才獲得證監會頒發的業務許可證,因此該公司尚未開展主營業務,暫不列入統計。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10家外資券商業績分化明顯,5家實現盈利,5家陷入虧損境地。從絕對數額來看,申港證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在外資控股券商中位居榜首,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6.44億元,同比增長17.42%;凈利潤3.33億元,同比增長5.71%。
從業績增幅來看,高盛證券增幅驚人。2023年,高盛證券營業收入為15.39億元,較2022年增長164%;凈利潤1.93億元,較2022年增加138%。
高盛證券在2023年報中介紹,2023年2月18日,北京高華原有的所有業務,包括證券自營業務、證券經紀業務、證券投資咨詢及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等整體遷移至該公司。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2023年高盛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達到5.55億元,而2022年同期該數據為0。同時,自營業務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達到1.87億元,而2022年同期虧損3303萬元。這些都導致高盛證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去年大幅提升。
從業績表現看,匯豐前海證券成為2023年外資控股券商中的一匹“黑馬”。作為香港匯豐持股90%的匯豐前海證券,充分利用股東資源,走出了一條差異化之路,實現業績扭虧為盈。
數據顯示,匯豐前海證券2023年營業收入7.27億元,實現同比增長;凈利潤1.5億元,同比2022年凈利潤虧損5223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分業務來看,匯豐前海證券經紀業務、投行業務、投資咨詢業務、資管業務悉數錄得增長,尤其是證券經紀業務和投資咨詢業務增長迅速,其中,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過億元,成為三大支柱業務之一,超過了資管業務凈收入。
在研究咨詢業務方面,匯豐前海證券表示,2023年研究業務繼續定位于把握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戰略機遇,服務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將中國市場洞見介紹給國際投資者的同時,亦將深度國際視野分享給國內投資者。業務覆蓋A股宏觀策略和多個具體行業,發布了眾多有影響力的中英文雙語研究報告,同時協助專業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的雙向了解,獲得國內外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品牌不斷強化。
業績下滑原因各不同
業績大幅下滑的外資控股券商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國際投行巨頭在中國設立的券商。
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均出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雙雙下降,其中,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去年凈利潤分別下滑91.52%和54.75%,摩根士丹利證券還出現由盈轉虧情況。
具體來看,瑞銀證券2023年營業收入9.55億元,同比下降19%;凈利潤1891萬元,同比大幅下降91.52%。財報顯示,分業務來看,瑞銀證券2023年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收入分別減少約2.12億元和8700萬元,導致整體收入減少了約2億元,而該公司的營業支出卻不降反增,尤其是業務及管理費達到9.34億元,同比增長7%。
此外,星展證券去年業績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虧損進一步加劇。數據顯示,星展證券2023年營業收入3572萬元,同比大幅下降58.62%;凈利潤虧損1.47億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8275萬元虧損進一步加劇。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星展證券營業收入腰斬,主要受大環境影響,其投行業務收入大幅下滑,2023年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2434萬元,幾乎同比減少約3000萬元。
責編:王璐璐
校對:王蔚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