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13 11:01 來源:證券之星 閱讀量:6837
中資企業大航海時代已經來臨,證券公司投行如何布局謀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2024中國金融機構年度峰會暨2024中國證券業投資銀行高峰論壇”近日在深圳舉行,在主題為“企業‘出海’正當時,投行如何賦能國際化布局”的圓桌論壇環節上,來自上市公司、投行等大咖進行了深入探討。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協創數據董事長耿康銘,民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民銀資本董事長李寶臣,中德證券首席執行官萬軍,國元國際總經理于坤,華英證券總裁王世平擔任本次圓桌論壇的主持人。
企業代表根據出海的親身經歷表示,出海需克服文化差異、法律或監管差異,強調本土化是“破局”關鍵。
談及如何積極扮演“橋梁”角色,多名投行人士認為,當前中資投行跨境綜合化產品服務能力已明顯提高,但距離國際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價值傳達能力、交易方案創新能力、國際化人才建設、全球銷售網絡布局。另一方面,中資投行客戶結構單一,以中資企業為主,實際上中資投行有義務也具備一定能力“引進來”,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投資搭建橋梁。
出海潮呈現新特點
在全球經貿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一輪中資企業出海潮已經掀起。在業內人士看來,本次出海潮較以往呈現新的變化。
民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民銀資本董事長李寶臣總結稱當前出海潮有五大特點,一是出海加速,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非金融企業對外投資67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7%,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同比增幅達到27.7%。二是出海動機更為多元,成本驅動不是唯一因素,比如產品全球布局、貿易保護等也是企業做出對外投資決策的因素之一。
三是出海熱土以東南亞國家、中東國家為主。四是綠地投資的出海方式受到中資企業青睞。五是出海的產業結構以高端制造、有色金屬、生物醫藥、傳媒等為主,比如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行業的出海動作明顯增加,凸顯出我國高端制造在全球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中德證券首席執行官萬軍也有相似觀點,他談到,如今越來越多高科技、互聯網、文化娛樂等產業“出海”,這與我國產業升級及創新力提高有很大關系。
第二出海進程全面化,一方面體現了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投資區域向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拓展。第三出海方式多樣化,比如跨境并購、綠地投資、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等。
挑戰:如何實現本土化
盡管大量中資企業出海挖掘新的發展機會,但挑戰與機遇并存,“風高浪急”是中資企業出海面臨的常態。在此背景下,中資企業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問題,成為關鍵。
協創數據董事長耿康銘作為企業代表分享時稱,公司出海經歷較早,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要滿足客戶需求;二是為積極應對國際供應鏈形勢變化。協創數據從2019年開始至今陸續在菲律賓、泰國等地設廠。
“出海給我們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與當地法律、文化進行融合。”耿康銘表示。他指出,協創數據管理當地的工廠并進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我們的經驗是,直接照搬在國內的管理方法及中國員工到目的國出海,成功率會比較低,所以我們現在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雇傭本地員工,由本地人進行管理。特別在菲律賓、泰國,我們主要為當地員工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管理方法。當然,完全真正落實到管理,還需要很多其他的努力。”
關于出海,耿康銘還重點提到了中國制造企業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面的競爭力。隨著中國制造能力的全面升級,智能制造所釋放的巨大技術紅利,正是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信心與后盾。目前,協創數據在海外設立了子公司OOBOTIC INC的無人化工廠。據悉,該工廠僅需少量運維人員,即可實現全自動化無人生產。相較于傳統工廠,無人化工廠生產效率可提高75%,人工節省65%,即便身處國內,管理層也能實時掌握工廠動態,實現決策與管理的無縫對接。
耿康銘也表示,中資券商出海也應該要實現本地化,“對于中資券商等金融機構的出海,我們也持積極態度,并希望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目標市場的需求,實現更加本地化的服務。”
國元證券于2006年在香港成立國元國際,是較早出海的中資券商之一,國元國際總經理于坤依據多年出海經驗分享表示,作為出海的金融企業首先要面對監管環境的不同,香港證監會與內地證監會在證券市場方面的監管體系、監管理念、監管文化差異較大。
第二大挑戰是本地員工文化與內地的差異,比如加班文化等方面。第三大挑戰是如果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監管文化與當地的法律法規如何結合,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
核心競爭力構建進行時
正是看到中國企業掀起新一輪“出海”浪潮,近年來多家中資券商加大國際化布局,這不僅考驗各家券商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還考驗總部與子公司的資源調配能力及協同性。
于坤談到,目前中資投行的出海能力仍需要很大的提升。他表示,所謂中資投行“出海”,其實主要在香港“落子”,提供較為傳統的投行服務,比如在港上市、發債、并購等。少數券商布局延伸至東南亞地區,極個別券商布局到歐美市場。能真正初步搭建全球平臺的中資券商并不多,這是中資券商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漸補上的短板。
相應地,國際化人才建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于坤表示,目前中資投行的人才基本局限在香港,如果中資投行觸角未來進一步延伸到全球,那么需要進一步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力度。
談及能力建設方面,萬軍表示,中資券商在能力建設方面要打造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價值的三力”,即價值發現能力、價值傳達能力、價值實現能力。“這對我們跨境業務十分重要,比如怎么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講好企業故事。又如,如何在復雜的文化融合中進行交易設計,讓這個交易方案最終能落地,這是核心能力。”
他提到的第二大能力是創新力。在萬軍看來,跨境業務涉及多方面,比如監管體系不同、法律規則有差異,同時又面臨商業的時效性和緊迫性,這就要求中資券商要具備創新能力。
第三大能力則是綜合服務能力。“我們以企業為中心,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國內或者國際兩條融資渠道的解決方案。企業如果想‘走出去’,我們跟著企業‘走出去’,企業對我們會有天然的信任感。”萬軍表示。
據悉,中德證券作為合資券商,其外資股東德意志銀行在全球有14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一個全球布局的重要商業銀行。在服務企業出海方面,中德證券如何發揮好股東優勢,備受關注。
萬軍表示,中德證券希望能夠為中資企業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務。比如在跨境融資方面,除了提供常規的海外上市、發債等服務外,中德證券可依托于德銀的全球網絡和專業能力為中資企業提供境外股債融資、跨境并購貸款、跨境銀團貸款、引戰投等融資服務。同時,還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融資方案,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作為銀行系券商的代表,李寶臣談到,近年來在香港的中資投行取得長足進步,一是跨境綜合化的產品服務能力正在提升,體現在股票的保薦承銷,境外發債、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直接投資、結構化融資、并購業務等,不過定價能力、價值發現能力與外資投行還有差距。
二是中資投行在全球銷售網絡的布局上取得進步。“最近我觀察到有些中資投行不去國外設機構,但在香港養團隊,把他們屬地化并派到目的國去做一些衍生的銷售網絡布局。這些進步有利于中資投行培養全球能力。”
三是中資投行在全球化人才的吸引和培養上取得進步,但與外資投行相比,中資投行在薪酬吸引力方面還有差距,尤其當前監管環境也已發生變化。
李寶臣表示,民生銀行對民銀國際的定位十分清晰,強調功能屬性,“首先要求我們民銀國際作為民生銀行唯一海外投行的產品和服務平臺,要與母行一起,共同服務好民生銀行所有戰略客戶需求。第二要做雙向協同,過往中資投行主要靠母公司導流客戶過來做一些簡單的業務,‘向外走’是一方面;作為香港橋頭堡,中資投行有義務也具備一定能力‘引進來’,為母公司輸送一些海外客戶的需求,引到內地來。”
校對:劉榕枝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