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2-29 21:15 來源:東方網 閱讀量:12775
第一次聽說醫巫閭山,真有些孤陋寡聞。
雪花飄舞,松波震蕩。
青色的醫巫閭山,雕刻的一般。有點像泰山,山峰崔嵬,山石凸露,氣象萬千。它屬于遼寧西部的陰山山脈,南北綿延,竟然有200公里。以前戰爭不斷,醫巫閭山像一座天然長城,橫亙在蒙古高原到遼河平原之間。談到遼西走廊,談到歷史軍事防衛,都會涉及醫巫閭山,它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存在。
“醫巫閭山”,讀多少遍還是有些拗口。怎么叫這個名字?有人說,醫巫閭山是一個古老的稱謂,可能是居住在這里的先民東胡人的語言。也有人說,醫巫閭山是滿語,意為“翠綠的大山”。還有說是因為崇敬和信仰,以前科學不發達,民間信醫信巫,也就把這座山神話起來,覺得它有無比的神力,便叫成了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是東北地區的三大名山之首,所以元、明、清帝王登基,都會到山下北鎮廟祭拜此山。在帝王的心目中,它就有了崇高的地位。你看,唐封醫巫閭山廣寧公,遼金封廣寧王,元封貞德廣寧王,明清改稱醫巫閭山之神。所以他們把這里當成了龍興之地,神往所在,死了也要葬在這里。據說光是遼代,三代帝王,十五個皇子都葬在山上。大家都知道的大遼蕭太后蕭燕燕,也在醫巫閭山的乾陵中。
歷代的皇親國戚有多少睡在這里?看那一片綿延的峰巒谷坳間,就知道他們都是相約而來,滿足地躺在醫巫閭山上,即使是風飄雨過,也覺得無憂無慮了。
這樣就出現了守陵人,守陵人也要拖家帶口,一代代地,就變成了集鎮,變成了縣區。就像漢朝的“五陵原”。李白不就有“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的詩句嗎?到這里才知道北鎮市是因為醫巫閭山而起的名字。老百姓說,中國有五大鎮山,醫巫閭山是最北的鎮山,所以山下的城市就叫作北鎮。
北鎮市現在屬于錦州,過去叫廣寧府。明代東北總兵府就在北鎮,北鎮成為了政治軍事中心,自然也成了經濟文化中心。民族間各種貿易各種交流都會匯聚在這里,有的住下不走,建房經商。北鎮的規模也就逐漸擴大,成了方圓百里的繁華鎮府。
北鎮依然有古城墻。遼、金、元,一個朝代比一個朝代修得大氣?,F在的古城墻是明朝在舊的基礎上修建。還有鼓樓,造型獨特,建筑雄偉,明代遼東總兵李成梁駐守廣寧時,把鼓樓作為了點將臺。北鎮東北隅的崇興寺,是遼代所建。里面有保存完好的雙塔,東西對峙,雄偉壯觀。北鎮過去少數民族聚居,滿大街都是穿異族服裝的人。連士兵也與中原人裝束不同,他們大都騎馬,不斷有馬隊踏踏而過,在遠處揚起道道煙塵。
后來又大部分變成了滿族,習俗也發生了變化。隨著一代代帝王到這里來祭拜,北鎮的設置也漸漸不同,城市建設、軍隊駐扎規模都相應改變。北鎮人也就像“五陵原”的人們,有著某種優越感與自豪感。
2300年前,楚國的屈原曾經在《遠游》一詩中,發出“朝發軔于太儀兮,夕始臨乎于微閭”的感慨。不少注釋都說“于微閭”,指的就是東北的醫巫閭山。因為醫巫閭山也曾叫過醫巫閭、微閭山、無慮山。在政局動蕩,國勢衰敗的楚國,屈原不可能來到北方的醫巫閭山,他便在詩歌中表達出朝思暮想遠游這座名山的愿望。相隔那么遠,屈原如何知道這座山?也許是因為屈原的向往吧,一代代的帝王也都不想留下遺憾。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來過,而且不止一次。一個興致勃勃,登山還要寫詩,把感慨留下。
雍正皇帝寫道:翠黛滿云封,遙看北鎮雄。壯觀牟五岳,峻秩比三公。乾隆來北鎮四次,三次登醫巫閭山。每次都是詩興大發,讓人刻得到處都是。根據鎮山祭祀活動的需要,歷代都修壇建廟,這里也就有了北鎮廟這一祀鎮建筑。這個天選之地,成了東北三省最大的廟宇。山上沒有留下雪的痕跡,反而使整個山體更加整潔。那是雨的成就。雨走了,太陽來了,就將新的一天展現得格外精神。
順著道路中間的條石往上走,路上,有著一個方形的凹槽,那是以前護欄的痕跡。一層層上去,不知走過多少臺階,快到上面的時候,臺階變成了石坡。也不知多少人走過,連腳印都沒有留下。上邊有個大石棚,棚上有水,滴答有聲。傳說耶律楚材幼年隨母在這里苦讀詩書,研習治國經略,后來成為賢臣名相。
水大的時候,就成了水簾洞,瀑水從所有的縫隙流下,聲響如雷。那個時候能在里面讀書,真是淡定。爬山虎爬滿了崖壁。蒙桑、銀杏、無患子、欒樹、樸樹、鉆天柳紅紅黃黃,落葉一片。而每年的四月,山上又開遍了梨花,遠遠望去,一片花海。
第一次聽說醫巫閭山,真有些孤陋寡聞。連當地人都說,在俺們東北影響這么大的醫巫閭山,怎么就不知道呢?難怪呂祖文集中有句:北登醫巫閭,可惜人未識。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