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2-18 17:28 來源:中新網甘肅 閱讀量:17255
李彥龍:低下頭,才能看清路
在時代浪潮中,優秀企業家就是無畏的弄潮兒。
在金川,他們致力于打造綠色標桿礦山;他們將黨建引領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他們以創建行業冠軍企業高目標引領抓改革謀創新;他們具有開闊戰略視野,前瞻思維敏銳;他們謀劃推進新質生產力培育,努力成為產業發展的“開路先鋒”……
即日起,金川集團新聞中心推出“專訪 · 優秀企業家”欄目,講述他們的奮斗與成長歷程,探尋成功背后的故事。
約定采訪的時間是下午,記者到達時,李彥龍剛結束一早晨的會議。
李彥龍1994年參加工作,2022年4月,擔任二礦區黨委書記。在工作的30多年中,他先后在龍首礦、南非梅特瑞斯公司、二礦區任職,見證了金川集團礦產事業發展的歷程。可以說,礦山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他的足跡。
工作的秘訣:保持坦然
李彥龍的辦公室臨近山坡,窗外景致簡單,一半山峰,一半天空。作為礦山人,他早已習慣了這樣單純、踏實的環境。
從學生時代起,李彥龍似乎就與“踏實”一詞有著不解之緣。他是老師口里踏實的優等生、旁人眼中踏實的佼佼者,憑借優秀的專業成績,23歲的李彥龍畢業后,順利進入自己向往的采礦行業。
“大學時每月能有28塊的艱苦專業補助,剛好夠吃飯。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就有五六百塊的工資,一下子感覺就很富足。”李彥龍這樣評價當時的感受。
在采礦工程領域,盡管精于專業的優秀者眾多,但像李彥龍一樣,在技術和管理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的,并不多見。在旁人看來,從一線到技術室,從生產工區到辦公樓,在不同身份中游刃有余的李彥龍不僅是個好榜樣,更是個理智的領頭人。因為他處理棘手問題時,會先心平氣和地換位思考、剖析原因。他認為,作為領導者,對下屬的過錯批評和指責不是目的,事先能將可能發生的問題預料到、安排到、把控到,才是領導者的本職工作。
“如果盡了最大努力,還是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呢?”記者問。
“那就時刻保持坦然。”
在交談中,李彥龍喜歡用“坦然”來描述自己的工作態度。很多時候,他的言談確實都不疾不徐,他坦然地解決問題,坦然地安排工作,又坦然地接受成就和挫折。或許正是這樣的心態,才能讓他在緊繃的安全生產工作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在李彥龍身上,掌舵二礦區的凌厲與待人待事的溫和,似乎達到了一種有機的融合。但與他面對面交流時,感受更多的,還是他的平易近人。
當記者好奇,慣常平靜的他是否也經歷過難忘的波瀾?李彥龍話鋒一轉,提起了他近十年的海外經歷。
求索,在非洲
2012年4月26日,擔任龍首礦副礦長一職的李彥龍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去金川集團南非梅特瑞斯公司任副總經理。
一時間,李彥龍陷入糾結。誰能接受在家人最需要自己的時候,遠赴國外工作?懂技術、能管理和會英語的他,無疑是最佳人選。
在一個普通的日子 ,他乘上了去往南非的航班。
“南非的風景很美,但好像沒有一草一木是屬于我們的。”李彥龍回憶說:“因為那里不是家。”
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思想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差異,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之間產生了不少摩擦。但當記者試圖了解一些具體的事件,以展現異國發展的不易時,竟一無所獲。
“任何特別艱難的時刻都沒有?”
“沒有,因為有集團把關,所以都算順利。”他笑著回答。
風浪過后,從不渲染過往的艱辛,李彥龍始終是個樂觀者。
2016年底,一個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他面前:穆松尼項目。這是一個要從零開始的綠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尚未啟動,建設手續沒有批復,甚至連礦區的居民都未開始搬遷。面對這樣一張“白紙”,李彥龍沒有覺得壓力,反而覺得幸運。因為負責主持一個全新項目,對精于專業的他來說,是個施展拳腳的好機會。
后來的5年中,從向銀行融資貸款,再到工程設計、礦山主體工程竣工,李彥龍奔忙在穆松尼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長時間不留余力的付出,給在異國他鄉打拼的他帶來了無可代替成就感。
直到說到回國的時間,李彥龍忽然前所未有地鄭重:“集團正式宣布調我回來工作是在2022年4月1日。”
近三年了,他仍將這個日子記得無比清晰。
用三十年,干一件事
回國后,李彥龍在二礦區開啟了職業生涯的新階段。再次得到穆松尼項目的一些消息時,他仿佛看到一株親手播種的小樹,已經慢慢地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李彥龍常常幸福地回憶著項目的細節,并稱之為一項“超額實現的成就”。
此時,陽光和煦,李彥龍請記者走進二礦的5G+無人天車控制室。大屏幕上,幾臺碩大的天車正在有序運送物料,而整個天車系統,僅需一位操作人員。他說:“很多技術創新都是為了把人從艱苦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方面,我們一直在不斷學習和研究。”
據介紹,二礦區建礦30多年來,從一期、二期、二期改擴建工程到850m中段開采工程投產,出礦量逐年攀升,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也成為金川集團乃至整個行業的標桿。“安全標準化一級企業”“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甘肅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更是數不勝數。這一路上,正是許多像李彥龍一樣的奮斗者,將科技的力量滲入礦山脈搏,才讓纖細的操控桿撬起了鋼鐵巨械。也許在多年前,很難有人想到,后來的礦山人工作時,能在干凈整潔的控制室里喝一杯熱茶。
看到礦山上的諸多科技成果,記者問李彥龍:這些年的努力,是為了實現造福行業之類的遠大理想嗎?他說,不是,他只是在做一點自己該做的事。
回首過去,李彥龍不禁感慨,僅是做好一件事,就要三十多年,甚至三代人。一個人整個職業生涯的努力,也只是產業發展中一個很小的單元而已。
采訪的最后,被問到對“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的感受時,李彥龍說:“‘家’談不上,這個稱號太高了,我只是個‘干活的人’。”
的確,干活的人。即便是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李彥龍也不曾站在高臺上,喊出一些振奮但空洞的口號。他說,他做不來這些。32年前那個踏實的年輕人一直不愛競爭,不關注外物,只喜歡低下頭,看清路,然后心無旁騖地干自己的活,走著自己的節奏。
在這三十多載的行走中,李彥龍早已把自己和礦山融為一體,所做的一切,都致力于礦山的建設和發展。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是過去還是當下,李彥龍都保持著內心的坦然,都在用自己的堅守和熱忱,給礦山傳達著一股安穩、強大的力量。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