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15 03:30 來源:金羊網 閱讀量:13209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牧 通訊員 劉慧鵬
圖/通訊員提供
視頻剪輯/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惠天嬌 實習生 林曼佳
以藝術致敬偉人,以歌聲傳承精神。3月12日,時值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之際,大型原創音樂劇《青年孫中山》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隆重首演。這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見證了孫中山先生從熱血青年到革命先驅的覺醒之路,也深切緬懷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傳承弘揚其崇高的革命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青春敘事澎湃,音樂史詩蕩氣回腸
琉璃穹頂下,革命史詩隨光束流轉。男女聲部交織的“我希望,國家不再積貧積弱”道出孫文的濟世初心;四重唱“好兄弟,我們是聳立的高山,好兄弟,我們是蔚藍的大海”激蕩著志士們的肝膽熱血;終章“天下大同,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的雄渾和聲,則凝聚著覺醒青年共赴家國理想的磅礴氣概……當百年回響穿越時空,觀眾席間既有白發拭淚追憶先驅,亦有青年昂首承繼薪火,劇場內外激蕩著跨越世紀的理想共鳴。
音樂劇《青年孫中山》由廣州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廣東省文藝名家王佳納工作室、廣東省文藝名家孫洪濤工作室、靈眾文創機構聯合打造,聚焦孫中山先生青年時期立志救國、上下求索的崢嶸歲月,講述了1883年,17歲的孫中山在離家多年后回到故鄉翠亨村,目睹封建制度和禮教壓迫下鄉親們的悲慘境遇,毅然決定砸碎神臺香爐,帶領志同道合的伙伴走上徹底推翻清王朝、開啟中國民主革命新篇章的故事。
“這是中山紀念堂打造的首部音樂劇。”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李紅波介紹道,時值孫中山先生逝世百年與2026年誕辰160周年雙紀念周期,音樂劇《青年孫中山》以青春語匯重塑先驅形象,旨在為青年搭建起與歷史對話的橋梁。據悉,在南方黑芝麻集團支持下,該劇將在3月12-15日開啟4場首演,并在后續實施10場完整版及50場精簡版的駐演規劃,通過創新藝術載體賡續中山精神。
頂尖主創集結,匯聚灣區藝術力量
《青年孫中山》主創團隊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優秀藝術人才。導演、舞美、燈光等主創人員均為廣東省一級專業技術人員。該劇作曲由劉天石、陳揮之、安瑞冬三位作曲家共同創作,整體創作的風格從嶺南音樂文化出發,以交響樂為基礎,配合民族樂器,形成中西的效果。擔任總導演的著名話劇導演、藝術家王佳納曾9次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4次榮獲“文化導演獎”。
提及創作《青年孫中山》的緣由時,王佳納表示,關于孫中山的事跡很多,但青年孫中山沒有人寫過,所以通過創排這部劇來鼓勵現代青年堅定信念,追求理想。“這部劇中,我不想把偉人表現得像神一樣。”她坦言道,“在我眼中,青年孫中山調皮搗蛋,有活力,聰明善良,而且很有理想;但他也和普通人一樣,會吵架、打架,有著屬于青年人的幼稚、青澀,這樣才有后面一步步成長,堅定走向革命道路。”
“我眼中青年時期的孫中山,勇敢、堅強、善良,是非常有愛的;同時又在許多原則性問題上他能保持客觀理性地思考,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青年一代學習。”劇目圓滿落幕后,扮演孫中山的青年男高音李澤楷依舊眼含淚水、情緒激動,他感慨道,“盡管我們未曾親歷那個時代,但能在舞臺上演繹他們的故事,我們仍能與之深深共情。”
在談及創作排練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時,李澤楷指出,無論是在聲音還是表演風格上,都必須考慮到角色本身的年齡限制:“盡管劇中孫中山的思維比同齡人更為成熟,感知更為獨到,但我的表演,包括聲音和整體氣質,都不宜顯得過于老練和嚴肅。”
首演反響熱烈,現場觀眾好評如潮
首演當天,中山紀念堂座無虛席。舞臺之上,革命風云隨跌宕劇情次第鋪展,大氣的舞臺設計配合直抵人心的音樂,與演員們精湛的表演相得益彰。演出結束后,現場掌聲雷動,不少觀眾激動落淚。“能在孫中山先生的注視下完成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是紅色基因最生動的傳承。”一位老先生如是說。
“這部劇所呈現的內容與歷史課本的描述有所不同——它讓我見識到了一個與我以往了解有所差異的孫中山形象。”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博士生劉涵婷如此感慨。她通過劇中情節得以觀察孫中山從青年時期逐漸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革命家的過程,“觀看這部劇給我帶來了深刻的觸動,激勵我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繼續探索和追求。”
“作為一名醫學生,今天觀看這部音樂劇感觸頗深:孫中山先生的醫學生涯始于廣州的國際醫學院,這也是中山醫的前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學生陳小龍告訴記者,觀劇期間,他不斷感受到自己正與年輕的孫中山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中山先生早年一邊行醫一邊投身革命,致力于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這對我未來致力于人民健康事業的志向,具有極大地鼓舞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由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與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漫畫展《孫中山先生熱愛祖國的一生》,也在首演同日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正式開展。展覽以“求學立志”“革命奮進”“探索前行”“宏大遠景”四個篇章為主線,通過生動形象的漫畫藝術,全景式呈現孫中山先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的偉大歷程。展覽將持續在中山紀念堂園區內展出。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