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19 01:28 來源:金羊網 閱讀量:11599
“村子里的窗欞非常的有特色,既擁有客家文化的影子,也有廣府文化的精髓。”一眾藝術家來到增城的舊高埔村,圍著村里的特色建筑展開了討論。
古村落是中華文明的“活態基因庫”,一磚一瓦皆刻錄著農耕文明的生活密碼。其價值不僅在于物質遺存,更在于暗藏其中的文化邏輯;活化不僅是保護,更是讓傳統智慧在現代社會重新生長。3月15日,羊城晚報文化智庫主辦的“探尋‘百千萬’之旅,粵美鄉村超帶感——小鎮觀察家采風活動”在廣州增城派潭鎮開展。
派潭鎮位于廣州市增城區北部,北回歸線穿鎮而過。全鎮森林總面積31.2萬畝,森林覆蓋率71.67%,現有公園105個,綠化面積約22萬平方米,建成綠道約56公里,曾獲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國家衛生鎮、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游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廣東省鄉村民宿示范鎮、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廣東省森林小鎮等殊榮。派潭鎮下轄的上九陂村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派潭鎮擁有白水寨國家4A級景區、森林海省級旅游度假區、派潭省級生命健康小鎮、大豐門漂流景區等,建成星級標準溫泉酒店7家、鄉村民宿130余家、專業露營地6家。2023年,全鎮接待游客約6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20億元。
當日,由藝術家、學者、業界專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活動采風團踏上探尋古村落活化之路,來到舊高埔村、鄧村村等地,實地走訪調研當地古村落活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的現狀與實踐。
采風團一行合影
舊高埔村:一塊飽含文化脈絡的待雕璞玉
采風團首站抵達廣州增城派潭鎮舊高埔村,重點考察了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昌華公祠建筑群。這座被譽為"水上花園祠堂"的古建筑,完整保留了廣府傳統民居的空間格局,成為研究嶺南宗祠文化的珍貴樣本。
舊高埔村作為具有六百年建村史的傳統聚落,現存廣府民居古建筑群在規模、完整度及原真性等方面均屬區域罕見。其中昌華公祠建筑群堪稱典范,其磚雕墀頭、鑊耳山墻與青石巷道共同構建起完整的空間敘事體系,承載著嶺南宗族社會的文化記憶。建筑與環境形成的山水格局,更暗含著古人"天人合一"的營造智慧。
舊高埔村特色古建
在昌華公祠主體建筑一側,一座名為“花橋”的別致小橋將祠堂和建筑群的其他功能區相連接。據介紹,過去這座小橋的扶手雕欄上會擺滿花草盆栽,陽光穿透花木在池面投射出動態光影,這種將實用通道轉化為藝術空間的設計手法,集中體現了廣府建筑"精微處見天地"的美學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昌華公祠至今仍承擔著村落的公共文化功能,每逢傳統節慶,村民仍在此舉行祭祖、宴飲等民俗活動。
“花橋”倒映在池水中
昌華公祠內部
考察中發現,村內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貼著醒目的手寫對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但文字使用現狀引發學者關注。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書法教育研究所所長蘇壁郎指出:“這些手寫對聯大多數都是簡、繁體字混用,其中使用的繁體字已經很少了,傳統書法技藝與文字學養出現代際斷層,形式雖存但文化內涵逐漸消解。"此外,蘇壁郎還指出,“舊高埔村除昌華公祠外的許多古建筑群其實都處于破敗廢棄的狀態,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活化改造價值。”
昌華公祠門前的手寫對聯
這座靜臥于時光深處的村落,恰似等待巧匠的璞玉。當文旅融合的春風吹皺池水,我們期待看見古建筑群重煥新顏,讓凝固的詩篇化作流動的樂章,在傳統與現代的和鳴中,續寫嶺南文化的千年風雅。
鄧村村:“古”“新”融合的生動樣本
離開舊高埔村,移步鄧村村,采風團在青灰水磨磚墻間邂逅另一種嶺南古韻,繼續古村落活化探索之旅。
鄧村石屋
位于派潭鎮東南部的鄧村村,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古村落。進入鄧村村,一座高大古老的建筑便展現在眼前,它便是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的鄧村石屋。如果說舊高埔村的古村活化進程尚處于1.0版本,那么鄧村村的古村活化實踐便是3.0版本。
采風團來到鄧村石屋走訪調研
作為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鄧村石屋見證著古村涅槃重生的全過程。2015年,在增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派潭鎮啟動鄧村石屋嶺南特色村落建設。通過政企協作模式,將明清時期遺留的祠堂、碉樓及70余間空置民居整體改造,打造出占地3800平方米的精品民宿群落。在建造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完整保留客家圍屋的夯土墻基、雕花門楣等建筑肌理,同時做到"新舊共生",植入了現代酒店管理體系與沉浸式文化體驗,33間主題客房在古建筑中煥發新生,成為廣州地區唯一以完整古村落形態運營的精品度假酒店。通過文旅賦能,實現了“空心村”向“網紅村”的蛻變。
鄧村石屋同時做到"新舊共生"
鄧村村通過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引入市場主體,結合傳統建筑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為廣州增城探索實踐鄉村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派潭樣板”,讓村民充分享受了農村建設發展的成果。
考察后,華南師范大學會展經濟與管理系教授李軍也提出進一步反思:“目前鄧村的農文旅融合存在商業化過濃的問題,而如何在商業化與本地文化原生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后續相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專家有話說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書法教育研究所所長、美術學院中國書畫教育系主任、副教授蘇壁郎:挖出埋在墻里的民俗文化的老根
蘇壁郎
羊城晚報:對于通過古村落活化帶動文旅產業發展有什么建議?
蘇壁郎:鄉村文化遺產始終是長在鄉村里的一顆樹,我們不能脫離當地的環境去單獨講發展。所以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摸底調查工作,一方面是歷史性的東西,比如民俗傳承、文化特色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它的今世,也就是現有資源。現在很多古村獨有的文化形態由于脫離了當下的生活實際正在漸漸消亡,只殘存著一個形式,它的內核消解了,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埋在墻壁深處的老根挖出來。這樣才能為后期的活化打下基礎,這樣的活化才有“根”。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陀城書法篆刻家協會副會長莫震宇:“特色”二字是關鍵,適當把握當代年輕人的興趣點
莫震宇
羊城晚報:是否擔心當下農文旅融合過程中過度追求打造“網紅村”而產生的“藝術趨同化”?如何通過差異化設計避免“千村一面”?
莫震宇: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興起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網紅古鎮”,在全國范圍內名氣都很大,在過度的商業開發之后好像就有點變味了,到處都是一樣的風格、一樣的商鋪。但其實它們本身都擁有非常獨特的、豐富的傳統資源,所以有時候一味追求大眾的喜好反而會使自身失去特色,發揮特色才是關鍵。在這個基礎上,也要適當地把握當代年輕人的喜好,讓年輕人體會到古村落旅游的新鮮感、深度與實惠,愿意真正的留下來欣賞風光,為古村落活化與文旅產業之間的融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林曉鶯:寫生經濟聯動,構建藝術生態產業鏈
林曉鶯
羊城晚報:古村落活化項目如何通過藝術手段真正提升村民的文化認同與經濟收益?
林曉鶯:安徽宏村每年接待寫生群體超80萬人次,帶動全村80%人口從事相關產業。這種"藝術﹣旅游﹣教育"的良性循環值得借鑒。增城多個村落也是著名的僑鄉,僑鄉文化、客家文化的新的空間表現、藝術表達,也能為不同的人群建立新的生活、情感連接,激活當地的新社區生態以及旅游文化。建議有條件的鄉鎮可建設寫生基地集群,配套藝術市集、露天美術館等設施,同時開發數字藏品、VR云游等新業態,讓靜態風景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價值。
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建設,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塑。當我們在稻田邊豎起藝術裝置,在祠堂里開設美術工作坊,實際上是在重構"鄉土文化脈絡"的當代表達。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