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3 22:18 來源:網絡 閱讀量:14351
“望、聞、問、切”系古時醫家為患者診病的常用之法,是指通過觀氣色、聽聲音、問病狀、按脈搏的方式確定患者病因、癥狀,在此基礎上開方治病。因古時候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俗,尤其是王公貴族或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身體金貴,男性郎中是不能與其有直接身體接觸的,即便是能夠把脈也不能視其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女性患者躺在帷帳床內,從帷帳下伸出一只手供醫家把脈。但僅憑把脈顯然不利于醫家準確判斷患者病情,所以就有人家比較開明,主動提供機會讓醫家與女性患者直面交流,令其四診合參,這當然更有利于準確判斷病情和治療。
清朝一位姓陳郎中在給一位格格治療流產后遺癥時,郡王爺就主動“傳語格格,醫須望聞,不必避面。”陳郎中很快就治愈了其癥狀。
陳姓郎中系吳江人,有次在京城遇到一位“戴藍翎人牽馬來邀”,從其穿戴來看自然系大戶人家。如同為其他地方女性診病一樣,初時“至一室,則繡帳雙垂,于帳縫中出一手診之。”經過把脈,雖然有了初步判斷,為保險起見,陳郎中就問病家是誰,不料初時受到呵斥,“請君診脈,何問為!”好在陳郎中頭腦靈活,就變了一種方式詢問病家是否吃藥,能否察看一下前醫開的藥方?得到允許,察看藥方后堅定了自己的判斷,“病者幼婦,癥似產后”。陳郎中認為前醫所開之方無效,重新開了藥方。
陳郎中所開之方甚效,患者家屬自稱“昨服先生藥,大好”,第二天再次延請陳郎中上門“幸終療之”,就是希望能夠徹底治愈。因為第一次的藥效明顯,陳郎中就得到了病家的信任,郡王爺這次給予了熱情接待,主動告之“病者乃格格,年十六……今春姙,以少年不慎,半產。”意思是說,患者是其女兒,十六歲,今春懷孕后不小心流產,希望能夠根治,以免后患。
這次,未等陳郎中開口,郡王爺便對左右侍奉的人說:“傳語格格,醫須望聞,不必避面。”于是,陳郎中復入診,由于直面患者,診斷當更為精準,結果格格“數劑而愈”。郡王爺再次會見了陳郎中,并給予“以大緞一卷、荷包兩對、銀四十兩酬之”以示重謝,贊其醫技“洵不誣也”,并向他發出預約,“今而后吾府中仗君為司命矣”。
患者延請醫家是為了診病,醫家出診也是為了患者安康,兩者目標一致,醫患雙方理當相互信任,醫家、患者及家屬亦應相互配合,做到這些則事半功倍,雙方受益,否則就會事倍功半,雙方受損。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