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0 14:38 來源:網絡 閱讀量:8787
閱讀技巧
隨著藥品耗材集中采購的常態化,在有效保障患者負擔能力和使用優質藥品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難點和堵點問題。專家指出,要進一步提高集中開采的質量,選定的價格不僅要覆蓋生產成本,還要覆蓋合理的流通成本和耗材的服務成本。
最近,一項關于種植牙價格的集中采購引起了廣泛關注。
1月11日,種植牙集中采購在成都開標,待選產品平均中標價降至900多元,比集中采購前的中位采購價低了55%,給眾多需要種植牙的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實惠。目前,種植牙耗材尚未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此次征集也是首次嘗試將高值耗材的征集范圍從醫保領域擴大到非醫保領域。
集中采購,即帶量集中采購,通過量價掛鉤、以量換價,不斷擠出虛高價格的水分,引導藥品和耗材價格回歸合理區間,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
國家醫保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7批藥品和3批耗材實行地方聯盟集中采購,累計減少藥品消耗4000多億元。
隨著集中采購的常態化,在有效保證患者用得起、用得起優質藥品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難點和堵點問題。日前,在中國新聞社舉辦的“國是論壇:集中采購常態化與醫療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專家為更好推進集中采購建言獻策。
摒棄“唯低價”提高集中采購質量
藥品和耗材“靈魂議價”后,患者就醫負擔持續減輕。
在藥品集中采購方面,2018年以來,以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為重點,國家組織開展了7批藥品集中采購,涉及294個藥品,1135個中選產品平均降價幅度超過50%。使用集中品種優質藥品的患者比例從50%提高到90%以上。
耗材集中采購方面,國家在心內科和骨科兩個最受關注的領域開展了三批集中采購,其中心臟支架集中采購于2022年11月順利延續,入選支架均價在770元左右;人工關節、骨科脊柱等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中選產品平均降價幅度在80%以上。
專家表示,通過集中采購把價格“打下來”并不是“低價論”,而是要在多個目標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在擠出價格水分的前提下,企業也要獲得合理利潤,同時不影響相關藥品和耗材的可及性,不加重醫保水平和患者負擔。
如何進一步提高集中開采的質量?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看來,下一步應進一步完善根據臨床需要,以質量為核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集中采購規則,同時,中選價格不僅要覆蓋生產成本,還要考慮合理的流通成本和耗材的服務成本。
吳明指出,部分藥品和耗材雖然通過了一致性評價,但實際使用效果參差不齊。因此,需要建立臨床耗材信息管理系統和產品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改善物流配送和分銷商的選擇
流通配送是完成集中采購的重要環節。在討論中,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集中采購后的物流、運輸和服務。
吳明在調研中發現,過去是第三方管理醫院的耗材庫存,包括訂貨、備貨、及時補貨,相當于提供“保姆服務”;但集中采購后,流通環節大大減少,很多代理商退出,為醫院提供的物資管理服務明顯減少。而配送企業沒有經驗和能力,只送貨不提供其他服務,導致供需雙方不匹配——醫院內部需求沒有及時傳導到供應企業,短期內出現管理空白。吳明建議,要盡快明確各方責任,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監督機制,疏通集中采購流通環節的堵點。
國藥集團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巍?也表示,為了更好地服務集中采購,需要重視大型流通配送企業的作用。
據張巍?介紹,為實現產品集中采購,全國醫療器械流通配送企業通常會在各地設立業務網絡企業,開展醫療器械三方物流業務。而跨行政區域的委托儲運需要分別申報,監管機構需要按照各自的審批權限進行審批,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集中采購產品在流通配送中的順暢流通。他建議建立集中采購、流通、配送企業多倉協作體系,探索全國大型企業三方物流多倉協作機制。
張巍?還建議完善經銷商的選擇機制,包括倉儲面積、人員資質、覆蓋面積、注冊資本等。,應予以考慮,以確保集中采購結果安全高效地分發到各級醫療機構。
鼓勵企業走創新之路
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而創新型醫藥耗材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特點,企業必須對高回報有預期。
“以后新技術新耗材不進醫保?醫療保險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能夠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這些都需要考慮。”中國醫療器械協會副秘書長楊建龍表示,國內部分設備和耗材企業研發投入較大,如果產品上市不久就進入集中采購,且集中采購長期以“低價”為標準,企業的回收成本和利潤創造都會受到影響,長期來看不利于醫療創新。
楊建龍直言不諱地說:“我希望有一個靈活而精確的政策。作為新技術,我暫時還不能采集和錄入醫保。至少當它足夠成熟或者有很好的健康機制價值時,我會進入醫保,給新技術一定的自由市場。”
“如何保證企業在高投入后能得到應有的回報,應該交給市場機制。”在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看來,應該進一步完善對醫院和醫生的評價機制,在評價體系中更加注重醫生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而不是論文數量。
但在吳明看來,回報率高并不意味著企業就會有創新的動力。
“過去我國的藥品耗材價格很高,利潤很高,但企業并不積極創新,因為只要給‘回扣’,就可以躺著賺錢。他們為什么要走高風險的創新之路?”吳明認為,要激發創新,首先要通過改革為醫藥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集中采購通過大幅壓縮“回扣”的空間來糾正市場失靈,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集中采購騰出的空間可以用來開發創新產品;集中式產品薄利多銷,企業要想獲得更高的利潤,只有創新。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國的頭部醫藥企業正在增加RD費用的投資,RD和創新藥物上市的進程正在加快。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